莫过度解读 “过度维权”

30.03.2015  11:23

  话题缘起:要换班主任,家长向学校提出要有知情权,新班主任必须得让每位家长满意;学生在校内摔倒骨折,从医药费、营养费、整容费到家长误工费、精神损失费,索赔竟达几万元……有记者采访发现,个别家长过度维权的情况偶有发生,有的家长来校谈话带律师和录音笔(《解放日报》3月26日报道)。

  ■李忠华

  家长过于较真,是源自于安全感和信任感缺失。家长既然把孩子放心地交给学校,作为学校就应该有义务和责任把孩子看管好和教育好。如果学校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出现意外,那就是失职。家长维护孩子的利益和权益,难道不应该吗?那么,对“家长过度维权”又何须过度解读?

  即使家长来校谈话带律师和录音笔,也只能证明家长对学校的不信任,而不能否认家长维权的正义性与合法性。假如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做得让家长和学生非常满意,而无半点失误和瑕疵,试问,家长还会时时出现在校园内进行维权“要个说法”吗?假如学校在平时的工作中所言所行,都能充分传递出让家长倍感安全和信任的信息和切身感受。家长还会对学校如此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而不得不带着律师和录音笔取证,心里才能踏实吗?

  说到底,对“家长过度维权”无须过度解读。要想终结家长“过度维权”的行为,学校的正确做法不是一味地指责家长,而是需要反思,学校究竟哪些地方做得不到位,才使家长如此不满意而对学校缺乏信任感。这或许才是解决家长过度维权的正途和唯一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