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座】解决“下午四点半”难题是众望所归

24.01.2018  12:01

  ■ 邱发平

  本报报道,如今小学和中学放学时间基本上是下午4点到4点半之间。孩子放学了,家长却没下班,这成了许多双职工家庭的一大难题。今年“两会”期间,一些政协委员就下午放学后孩子哪儿去,提出建议着力解决中小学“下午四点半”难题。

  每个孩子的背后都牵挂着一个家庭,而家庭则连接着社会。因此解决“下午四点半”难题不仅能让家长安心工作,更好为社会作贡献,也是家庭平安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的应有之义,是众望所归。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学校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提出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也提出要建立健全课后服务制度,探索实行弹性离校时间,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两者都明确了学校是解决“下午四点半”难题的参与主体。

  此次“两会”上,就代表委员对此问题的建议来看,不但体现了他们关注社会热点,直面民生问题的高度负责精神,而且建议也很有可取之处。比如委员建议,以学校为主体,实施“公益性托管”的路子,如此不但可让家长放心,安心,孩子的安全健康成长也更有保障。不管是“课后校内托管”还是“课后素质营”,至少可以让“朝九晚五”的家长下班后从容地去接孩子放学。至于“弹性离校时间”,可让家长早点接或者加会儿班再接,那就人性化了。

  必须看到,上述解决“下午四点半”难题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会让学校和老师的责任负担更重大,一些老师本来就工作多,下班了还要继续操心劳碌,可能会力不从心。因此,上述方式在操作上不妨通过招募志愿者或者社工轮班看护来解决。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整合社区、学校、教师、志愿者、专业社会组织和机构的资源力量共同参与。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就是对社会民生事业的支持,无论发达与否,财政补贴支持和监管督导到位,解决“下午四点半”难题才有常态保障,这也是职能部门关切民生的重要职责。

  总的来讲,学校的职责不仅是“立德树人”,还应该增强社会责任感,主动为社会和家长分忧,共同承担教育看护下一代的责任。就此而言,学校试点托管项目应该尽快上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