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央“先行”为地方车改示范

17.07.2014  15:06

  此次公车改革不但有明确方向的“路线图”,还给出了具体的“时间表”,让中央一级党政机关“先行”,进而带动地方,既起到了示范作用,也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压力。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这意味着中央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大幕正式拉开。(本报今日A04-A07版)

  此次改革方案是自上而下、统一部署的,力度之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让群众对狠刹公车腐败寄予厚望。两个文件给全面公车改革划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具体的贯彻落实,得让人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效果,避免一边领着补贴、一边坐着公车的“走样”改革。

  长期以来,公车产生的巨大开支以及车轮上的腐败饱受诟病,不仅容易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也有损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以实物供给形式存在的传统公务用车制度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车辆配置范围过大、运行成本偏高、公车私用等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对此反映强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全面推进公车改革,既是整体性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对民声民意的及时回应。这对于树立党和政府的改革信用,提振群众对改革的信心,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从两个文件的内容来看,此次公车改革的亮点就在于标准严格、内容详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包括不同类型的公车该如何处理、相关人员发放补贴的具体数额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就连现有司勤人员的后续安置,也作出了详细的说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公车改革不但有明确方向的“路线图”,还给出了具体的“时间表”,让中央一级党政机关“先行”,进而带动地方,既起到了示范作用,也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压力。

  当然,指导意见和改革方案的公布只是个开始,把公车改革落到实处才是最重要的。从以往一些城市试点来看,公车改革在实践中出现了“走偏”:有的地方发了补贴但公车使用依旧,财政开支不降反升;有的地方把拍卖变成了贱卖、甩卖,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改革效果大打折扣不说,还挫伤了群众的信心。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过程的不透明、不公开是重要原因,缺少监督给暗箱操作留下空间。

  要想避免上述问题发生,就得强化监督,尤其是群众监督,无论是公车拍卖还是财政支出调整,都要放到“阳光”下。群众反映的问题,也应当成为纪检监察机关开展工作的线索,以便纠正和查处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公务用车纪律。有了这些保障措施,公车改革才能真正见到效果,赢得群众的认同和支持。(本报评论员 娄士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