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多地车补预降六成 有公务员工资将缩水一成多

13.05.2015  11:11

  这次改革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配套改革没有跟上,会引起反弹。建议引入社会化车辆,与政府的公车改革无缝对接,让公务员感觉到公车改革后用车更方便了。

  ———  省社科院研究员丁力

  “随着房价物价上涨,我们已经感觉压力很大了,如果再减少车补,压力就更大了。”珠海公务员小江目前月收入五六千元,车补1200元  ,约  占20%。按照广东车改补贴标准,他每个月的车补将减少五六百元。

  广 东公布的最新车改补贴标准确定为:正处级1000元,副处级800元,正科级600元等。9月前,各地市将落地中央出台的公车改革新规。珠三角的佛山、惠 州、东莞、广州等多个先行改革的地市公务员,都将面临小江的情况。与此前各地市制定的“车补”标准相比  ,新  政“车补”预计将下降六成。省发改委有关人 士表示,目前车改方案还在最后的修改完善中,将于近期公布,今年一定会完成全省改革。

  有公务员工资将缩水一成多

  不少公务员已在担心车改即降薪。佛山科级干部公务员老王每月收入7000多元,其中车补2000多元,占了30%。车改后预计将下降1000多元,工资收入缩水近两成。“我们很担心,但是也没办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在 珠海,一名区属正科级干部称,其原来的车补标准可能会从2600元降至1100多元左右。他算了一笔账,此前的车补约占税后收入的1/5,新标准实施后, 将会导致其税后收入较以往减少11%左右。在东莞,若参照省直机关车改新标准,科员以上公务员的车补将缩水六成以上。受访的东莞市公务员直呼“吃不消”。

  不少普通公务员欢迎车改

  不过,对于尚未进行车改的地区和单位,不少普通公务员则表示了欢迎。“有车补总比没有好,几百块也是钱”。珠海一名尚未进行车改的镇级公务员表示,即便单位有公车,通常也只有领导能用,跟普通公务员没什么关系,车改后多少能有点补贴。

  佛山公务员老王说,特别反对按照级别定车补,而不是按照用车的实际需要。“确实苦乐不均,比如档案局这种机关的人员哪需要下乡,有的乡镇干部天天下乡。这怎么办?省里的一个处长和地方的区长、书记,你说他们用车的概率到底哪个更大一些?

  职务越高的官员出门公干并非越多,级别越低的普通干部不代表出门就越少,有人说车补根据职位来一刀切是“益了处长苦了科长”。

  据 中央相关规定,中央和国家机关车改补贴标准是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地方补贴标准不得高于上述标 准的130%。对照这一规定,广东省直机关标准基本是中央规定的上限,各地的车补标准应与省直机关标准基本相当。不过,有东莞公务员接受采访时表示,原本 用于发车补的卡钱少了,但另一张卡钱多了,总体基本持平,也没搞清楚变成了什么名目。

  回应

  省发改委:本次车改不涉及薪酬改革

  对 于已经先行货币化车改10年的珠三角几地市,很多人认为“车补”不完全是解决公务出行,也是工资增长的一种方式。例如,珠海在2004年即率先车 改,2013年前后又将车补标准提高了500元左右。珠海公务员小江说,车改应该让公务员工资增长机制得到完善,收入得到保障。昨日省发改委回应称,公务 员薪酬体制需要政府牵头综合考虑,本次车改并未涉及。

  “今年一定会完成全省改革

  省发改委体改处处长姜建中昨日在广东“民声热线”节目上表示,车补要回归到公务用车的应有之意,就是解决公务出行。这次车改是中央定的,标准是科学合理的。

  姜 建中提到,这次车改除了一些特殊公务要用实物保障之外,其他就是建立公务交通补贴来实现。有事要派车、要用车有一个集中管理、集中使用、集中调配的职能, 又能降低成本,也能保障办事人员有车可用。他坦言,珠三角基层公务员多年未加薪,薪酬偏低,担心车改降低收入。但车改本身带来的补贴降低怎么弥补的问题, 已经超出了发改委的职能范围,应该放在一个更大的改革背景下来解决。省发改委副主任黎明也表示,目前车改方案还在最后的修改完善中,将于近期向社会公布方 案及实施办法,今年内一定会完成全省的改革。

  “公车将有明显标志便于监督

  黎明透露,改革后公车将有明显标 志便于监督,改革掉的公车一定会公开拍卖。未来看改革效果还考虑成立公车车队,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对于“按级别定车补”的质疑,姜建中表示,打破“官本 位”就是这次公车改革的目标之一。实际上公务用车改革以岗位定标准,而不以级别定标准。整体的改革方案没有完全按照级别来设计,而是按照岗位来设计。“以 前处级以下是没有配车的。省里是副厅以上才有,实际上这次改革也解决了处级以下干部公务出行的交通补贴问题。”姜建中表示,从大的方面来看,已经在不按行 政级别来配置资源方面迈出了一步,要做到每个岗位都配得非常公平,还需不断完善,不可能一步到位。

  A  09—13版  统筹:黄怡  汪建华  张哲

  采写:南都记者  薛冰妮  刘倩  陈燕  黄怡  严铧  张应昂  刘其劲  张小玲  卫学军  龚萍  莫晓东    李京  杨亮  朱鹏景  高志远  徐艳  李文  程俊  胡服  吴曦  欧阳少伟  张奇锋  熊晓艳  实习生  曾垂易  通讯员  陈燕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