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诊率畸高 近年成社区医患最大矛盾

18.08.2014  19:30
莞城、南城为全市平均值两倍多,将分镇街“定制”转诊率 摘要:生病后,首诊到社区门诊,医生解决不了的疾病,再按规定逐级转诊到医院,东莞这一制度是为了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但是,近年来转诊却成为了社区医患之间最大的矛盾。

        委员去哪儿之转诊率

        Where

        现状

        转诊成社区门诊最大医患矛盾

        生病后,首诊到社区门诊,医生解决不了的疾病,再按规定逐级转诊到医院,东莞这一制度是为了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但是,近年来转诊却成为了社区医患之间最大的矛盾。

        “现在,社区门诊投诉最多的就是转诊问题。”东城街道社区卫生中心医务办主任朱海清介绍,该中心每个月书面回复的转诊投诉就有10~15例,平均每天都有接到转诊的电话投诉。

        转诊问题同样出现东莞其他镇街。“不少患者来社区门诊的目的就是为了转诊到医院。”东莞主山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科医生文华庭解释说,转诊并不能依据患者的意愿来决定,而是病情是否适合社区或者医生是否能够有能力解决,“否则,社区门诊最终只能成为转诊到医院的‘跳板’,却起不到基层医疗的功能作用。

        问题

        转诊一次,统筹基金倒贴166元

        与社区医生的叫苦相反,东莞一企业的员工王先生有些愤愤不平,“我交了社保金,为何不能自主选择医疗机构?”和王先生一样想法的参保者不少。

        “其实,这主要是对社保政策的不了解。”朱海清表示,东莞社区门诊医疗保障制度是希望通过一个低水平筹资来保障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不是盲目满足群众高标准、个性需求。

        市社保局副局长张亚林此前还在一次会议上透露,“以转诊平均费用351元为例,我们统计过,一年参保人社区门诊人均筹资(包括个人和单位缴费,以及财政补贴)仅为185元,远不够支付一次转诊的医疗费用。”这意味着对转诊参保人而言,每次就医转诊,统筹基金要贴补166元,从长远看来,会造成门诊统筹基金的支付压力。

        “如果基金出现缺口,要么提高参保人缴费标准,要么降低医保待遇。”朱海清表示,所以转诊规范很有必要。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