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遮不住——从经贸科技动向看中美合作发展大势

22.09.2021  16:12

  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  题:青山遮不住——从经贸科技动向看中美合作发展大势

  新华社记者于佳欣、谢希瑶、胡喆、戴小河

  对价值数千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对相关技术进行出口管制并加大投资限制……自从2018年中美贸易争端以来,美国一些官员鼓噪与中国“脱钩”的言行从未停止。

  一方面,这给中美两国和全世界带来不利影响:美国加征关税增加了本国企业和人民负担,给部分中国对美产品出口造成冲击,也扰乱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正常运转;

  另一方面,中美经贸发展呈现出新动向、新态势:中国对美出口不降反升,今年前8个月,中国对美出口进一步加速,增长22.7%;2020年,中国经贸合作“朋友圈”持续扩大,三分之二受访在华美企表达2021年扩大投资意愿;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跃升至第12位……

  事实胜于雄辩。历史大势不以逆潮流者的意志为转移。“脱钩”既反规律,也逆科学。贸易战不利于中国,也不利于美国,更不利于全球。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美合作,两国和世界都会受益;中美对抗,两国和世界都会遭殃。中美关系不是一道是否搞好的选择题,而是一道如何搞好的必答题。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打压难阻中美高度交融的经贸交流,合作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对美出口不降反升表明,经济结构互补决定中美贸易往来交流。人为阻断将让双方和世界受损

  “我们公司每天都要向美国发集装箱,一天三十多个,一年要发上万个。”接受记者采访时,江苏无锡市金茂对外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南正忙着发货。

  作为美国宠物用品和家居服大型零售商的供货商,杨南坦言,经贸摩擦以来,企业的纺织服装出口仍保持增长。“特别是去年6月以来,我们对美出口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今年前8个月,对美出口增速达30.3%。

2019年9月12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克里姆森-克洛弗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朗达·斯温森展示中国制造的衣服的标签。新华社记者 李颖 摄

  一家普通外贸企业的订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近年来中美两国贸易走势。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自2018年7月美国对华加征关税以来,中美贸易额除2019年同比下降10.7%外,其他年份均处于增长态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反弹明显,2020年中美贸易额同比增长8.8%,中国对美出口增长8.4%,自美进口也在不断增加。

  不可否认,加征关税给中国带来负面影响。据有关统计,中国农产品、轻工产品、电子电器类产品等对美出口受关税影响较大。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加征关税导致美国一些电信设备、家具等商品的购买转向了其他国家。

  2019年5月25日,工作人员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一处码头安装产自中国湖南浏阳的烟花,为当晚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的烟花表演做准备。新华社记者 刘杰 摄

  然而,如今中美之间更频繁的贸易往来却是不争的事实。

  原因为何?

  有这样一个细节:去年疫情期间,美国人大量囤积食物,对冰箱需求量激增,导致3月起冰箱开始脱销。一位家住华盛顿的脸书用户4月下旬在网上下单,一直等到8月底还没到货。

  焦急的他打电话追问,跑到店里搜罗半天才找到一台。搬回家里,发现产地来源写着“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

  “盼着盼着,从春到秋,苦等4个月,我的冰箱终于来了……”这位用户在脸书上分享道,并附了产地照片,最后感叹:“还是不要‘脱钩’的好!

  冰箱的故事,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中美两国贸易的相互需要。

  疫情下,即便有关税存在,也挡不住美国民众对“中国制造”的“刚需”。

  2020年1月21日,在美国纽约举行的第二十一届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纽约)春季展上,江苏一家企业的工作人员(左)为访客介绍产品。新华社记者 王迎 摄

  《福布斯》杂志网报道,2020年中国商品占美国进口商品总量的19%,占比居首。美国进口的防疫物资中,83%的进口口罩为中国生产,三分之二的防护服来自中国。报道还援引美国普查局数据称,2020年美国增长最快的10类进口商品中,4类主要进口自中国。

  这样的“刚需”,有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带来的优势,更源自中美两国经济结构的深层互补。

  由于两国要素禀赋不同,在全球产业链中分工也不同。美国从中国进口大量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等在内的机电、纺织服装等产品。2020年,这两类产品分别约占中国对美整体出口的61.4%、12.3%。同时,中国从美国进口大量包括集成电路、汽车等在内的机电产品、农产品。2020年,这两类产品分别占中国自美进口的48.5%、17.4%。

  8月22日,在山东省枣庄市税郭镇的一家纺织企业,工人在生产纯棉布。税郭镇生产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到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38个国家和地区。新华社发(孙中喆 摄)

  经济互补背后,是“中国制造”的物美价廉。

  据美国商界人士反映,虽然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在缩小,但仍只有美国的1/5至1/6,特别是考虑到中国制造业的规模经济、基础设施和政府服务能力等优势,与美国相比,综合成本仍具明显优势。

  一位美国采购商说,东南亚国家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但其不利条件也非常突出,一是供应链不完整,好多零部件依然要从中国进口。二是招工难且不稳定,如果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产品的最终价格可能比中国还要高。

  “在中国深圳一家服装厂,采购各种原材料可能是开车半小时到1小时的事,如果放在东南亚,成本会大大增加。

  除了价格优势,还有质量保证。

  一家从中国进口高端手机零配件的美国采购商告诉记者,价钱不是采购考虑的唯一因素,能否及时、保质保量交付商品同样重要。

  “东南亚国家缺乏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对产品质量的管控水平还有不小差距。”这位采购商说,在这些国家,尤其是有技术含量的产品,综合生产难以保证。

  他说:“中国制造的性价比更胜一筹。

  “基于比较优势和市场选择,中美两国形成了结构高度互补、利益深度交融的互利共赢关系。这种互补降低了生产成本,丰富了商品种类,促进了两国企业和消费者利益。”牛津大学技术与管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傅晓岚对记者说。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联合英国牛津经济研究院此前发布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中美贸易可以帮助年平均收入为5.65万美元的典型美国家庭一年节省850美元以上。

  经贸互补在疫情期间进一步放大。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对美出口机电产品增长了9%,其中,笔记本电脑、手机分别增长了23.4%和4.6%;同期,出口医药材及药品增长了30.7%。

  3月26日,在甘肃省临夏市南龙镇马家庄村的甘肃阳光智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医用口罩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在加工生产医用口罩。2021年初,该公司与另外一家材料科技企业联合研发的石墨烯口罩实现批量生产。新华社记者 马莎 摄

  口罩是其中之一。2020年,中国口罩日产能产量一度双双突破1亿只。杨南在国内的企业订单也持续上涨,衬衫变口罩,最高峰一周生产并出口700万只。

  “口罩哪个国家都可以做,但这么高的转产效率和产能,其他国家很难做到。”杨南说。

  “中国有完备的产业链,而且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有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稳外贸政策,对促进出口起了积极作用。”对外经贸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说。

  更加频繁的贸易往来,符合中美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利益。“美方加征关税不利于中国,不利于美国,不利于世界经济恢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说。

  关税是一把“双刃剑”。关税增加的相当部分成本转嫁到美国消费者头上。穆迪分析公司调查显示,美国对自中国进口商品加征的关税中,超过90%由美国企业承担。

  美国企业深受其苦。据《华盛顿邮报》报道,为生产制造液压部件,纽约空气制动器公司必须从中国进口一种钢铁外壳。由于目前无法获得进口关税豁免权,又找不到合格的替代供应商,公司不得不一年支付数百万美元的关税。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关税侵蚀了公司利润,并削弱了投资新产品的能力。

  据《华尔街日报》网站报道,关税压力下,美国30多个有影响力的商业团体不久前致信美国政府,呼吁与中国贸易谈判,并削减对从中国进口商品加征的关税,原因是关税拖累美国经济增长。有行业协会代表指出,美国民众已经为此支付900多亿美元的关税成本。

  贸易争端,影响的不仅是中美两个大国,也会冲击更多来自其他国家的商品贸易。摩根士丹利曾警告说,全球贸易可能因关税政策受到严重破坏,因为将近三分之二的贸易商品与全球价值链相关联。

  当然,创新高的外贸数据背后有“一次性因素”,如周边地区疫情加剧造成订单回流中国,防疫物资出口量增加等。随着这些“一次性因素”逐步消退,下半年中国外贸增长仍面临不小压力。

  2020年2月16日,滚装货船“劳拉”轮驶入海口秀英港(无人机照片)。这是海南自贸区政策实施后的首艘汽车外贸船。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然而,在和美国做了20多年纺织生意的杨南眼里,中美贸易不会轻易“脱钩”。“美国就是从其他国家进口产品,一些原材料可能也是中国提供的。”他说,“转来转去,还是在和中国做生意。

  加征关税、经贸施压,这只“看得见的手”让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经风历雨饱受考验,但亦有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推动中美之间留下更多的贸易往来轨迹。

  中国驻美国大使秦刚说,如果把中美关系比作一艘巨轮,长期以来,经贸合作一直是这艘巨轮的压舱石和助推器。越是风高浪急,越要把压舱石加重,给助推器增力,使中美关系的巨轮顶风破浪、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