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我的高考记忆②|1985年,那年高考前得先预考
陈丽华:出生于1967年,1985年参加高考,毕业于当年的莞城一中,高考后考入惠阳师范专科学校。
▲陈丽华
高考记忆:高考前要预考
我们当年的高考,跟现在还是有很大的差别,那个时候,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参加高考的,因为高考前还要预考,只有通过预考的人才能参加高考,所以说我们的紧张是在前头。我们学校当时有6个毕业班,预考后能有资格参加高考的只剩一文一理两个班的学生。大部分高中生毕业后就直接工作,能参加高考的人很少,能考上大学的人数就更少了。
我是走读生,高考当天跟平时上学一样,父母照常上班,没有人送考或是陪考;吃的早餐也跟平时一样,没有加餐;考场附近没有实行交通管制,那时连公交车也没有,更没有私家车,大家都骑自行车,所以不需要管制交通,也不用担心喇叭声影响考试。
当时我们分文理科,文科生不用学理科,英语不用考听力,连英语作文也没有,考的都是语法、阅读等。
当年填志愿跟现在一样,先知晓自己的分数,后填报志愿。因为人工改卷,要一个多月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分数,当年我考了441分。有点可惜的是,那年本科线是450分,上了大专线,我最后报了惠阳师范专科学校,最后顺利被录取。
▲陈丽华的大学毕业证书
那时候上大学是免费的,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每个月还有补贴,毕业能包分配工作,也就意味着农村学生从此跳出了“农门”。
马上要高考了,我当年的学生今年也参加高考,想送给他们和所有参加高考的孩子两句话:把笔拔出笔帽,如同刀剑出鞘!加油!
廖永诗: 出生于1965年,1986年毕业于重庆市大足县中学,考入四川外语学院日语系,现在东莞从事环保行业。
▲廖永诗
高考记忆:自带发条,坚定目标,被“筛”进大学
关于我的高考,印象太深了,因为那时候我们农村孩子只有高考、读大学才能走出农门,所以我从小就梦想着考上大学。我是我们村第二个考上大学的。
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的作文是考天气与森林有关的话题,我发挥得不错,50分的作文分,我拿到了48分;那年英语我考了90多分,100分为满分;数学考得也还可以,当年高考总分是550分,我考了494分,重点本科线是480分。那时候对我们来说最难学的是英语,这有时代的原因,因为那个时候英语权重还不大,考中师、中专是非常好的出路,也不考英语,所以很多同学初中时都不怎么抓英语学习。但是我觉得英语以后肯定用得着,所以很拼命学,也不想走中师中专路线,努力考上高中后,又下蛮力将整套英语教材背了下来,我相信没有努力拼命办不成的事,事实证明,英语运用范围越来越广。
我们那个年代,村里的娃娃鲤鱼跃龙门要靠高考,而且考大学相当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考发挥着“筛子”的功能,把很少很少的同学“筛”进大学,所以同学们都非常努力,我也不例外,大家都不用父母老师鞭策,我们自带发条,学习起来很刻苦也很有劲;再说父母忙农活,也顾不上我们;无论是平时学习,还是高考期间,都是自己管理自己,给自己加油,也正是那段岁月,炼就了我还算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鼓励的能力。因为自己很重视,所以考试时很多人心情紧张,但是我还好,比较镇定,因为拿下了英语,其他基本都是手到擒来的事情了,我对自己信心满满,大学肯定是能上的,就看去哪一所,最后我考进了四川外语学院日语系。
▲廖永诗的大学毕业证书
回想起我的高中时代,那是时代赋予我的荣光,感谢那段岁月,炼就了现在的我。祝愿今年参加高考的孩子们,能镇定、从容但也要专注地考试。
出品:东莞日报行业新闻部
监制:华鸿敏 李照东
策划:张朝霞
采写:覃凤春 赵海霞
摄影:受访者供图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