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华参加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座谈会

12.06.2014  09:53

昨天上午,广州市市长陈建华率广州地区媒体负责人及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参观垃圾处理设施,并召开座谈会,研究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甘新主持座谈会。

昨天上午,陈建华与中央驻穗及省、市媒体负责人,广州市城市废弃物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代表,媒体人士及专家学者代表等40余人,先后到番禺火烧岗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第一资源热力电厂二分厂参观。陈建华亲自参与讲解,向参加活动人员介绍两个参观点的情况。

实地参观后,陈建华与参加活动人员在广州市第一资源热力电厂二分厂观看了垃圾分类处理宣传片,并在该厂召开座谈会。座谈会上,市城管委负责人介绍了广州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情况。参加活动的媒体负责人、媒体人士及专家学者代表共13人先后发言,对广州推进垃圾分类处理表示大力支持,并提出意见建议。陈建华边听边记,不时与发言代表交流。

陈建华说,作为特大城市,广州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困境,必须全力破解这一全国、全世界大城市共同面临的难题。近两年来的工作实践证明,广州垃圾分类处理的技术路线与国际接轨,理念先进,符合广州实际。广州将坚持这一技术路线,扎实做好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四个环节的工作,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陈建华表示,下一步,将推广“定时定点+误时投放”的垃圾分类投放模式,探索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等环节的社会化。垃圾处理是个系统工程,要坚持科学的垃圾处理方式,并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实行严格监管,接受全社会包括媒体的监督。经过努力,争取在2017年基本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资源回收全利用”的目标。

陈建华说,垃圾是可回收利用的“城市矿产”。垃圾分类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需要,是全体市民共同的责任。要广泛发动,加强宣传引导,使广大市民增强环保意识,自觉参与垃圾分类,努力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

陈建华对广州地区媒体宣传、试点垃圾分类表示感谢,希望广大媒体工作者积极参与,营造有利于推进工作的舆论氛围。他表示,欢迎社会各界提出意见建议,市政府将不断改进服务管理,高标准、高要求推进垃圾分类处理。

市政协副主席潘胜燊等参加座谈会。

权威问答

从早上一路充当“超级讲解员”,到中午和媒体人一起吃盒饭,讨论问题,陈建华市长昨天和参观火烧岗生活垃圾填埋场、李坑资源热力电厂二分厂的中央驻穗及省市媒体负责人、社会各界人士再次充分探讨了广州垃圾分类处理。

陈建华代表新一届市政府坦率地剖析了垃圾分类工作开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所采取的措施、所收获的经验,并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不破解垃圾问题,觉都睡不好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宝贵资源

● 人民日报广东分社社长助理 罗艾桦

广州有一位“垃圾”市长,致力于破解垃圾围城的难题,将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进行到底,实际上困难很大,我们支持广州推动垃圾分类工作。

● 新华社广东分社总编助理 陈冀

两年前看到垃圾焚烧厂的场景,触目惊心,两年后的今天,再看垃圾处理,感性的认识上有了非常大的飞跃,从触目惊心到今天亮点频频,颇感欣慰。

请教几个问题,作为一个市长,为什么要想到推行垃圾分类,遇到过哪些难题?究竟垃圾焚烧厂建设是否科学,到底谁说了算?在目前垃圾处理如此高的技术下,如何保障技术到位,让焚烧达到理想的效果?

陈建华: 广州原来设计的垃圾填埋场只剩下两年多的寿命。广州必须破解垃圾围城这一全国、全世界大城市面临的共同难题,不破解垃圾问题,觉都睡不好。而且通过推进垃圾分类我们认识到,垃圾是城市生产、生活资料的剩余物,是放错地方的宝贵资源,处理得好就是我们的城市矿产, 可以让城市更干净、生活更美好、环境更优美。

焚烧技术是否科学谁说了算?科学说了算。垃圾焚烧的技术路线在世界上经过充分论证和实践检验,广州在两年前提出垃圾处理的技术路线,完全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发达国家已经开展了几十年的应用,广州现在推进符合广州未来发展的实际。同时,我们要重视垃圾分类的四个环节,扎实做好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每一步。真正做到“原生垃圾零填埋 ,资源利用全回收”。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原生垃圾填埋对空气、地下水、土壤的破坏都非常大,尤其是对地下水的渗透,影响相当大。

广州第一资源热力电厂李坑二分厂目前粉尘浓度、二恶英浓度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已达到欧洲标准。二恶英指标排放检测值甚至低于欧盟标准。在管理上,将执行最严格的运营,建立多重监管机制,包括聘请原澳门垃圾焚烧厂的负责人来管理,保障焚烧厂的管理水平。

垃圾分类处理 市民共同责任

● 中央电视台广东站站长 公海泉

今天参观两个垃圾处理设施,深受教育,感觉这项工作任重道远,应该支持。广州垃圾处理工作在推进过程中,曾经遭遇一些人反对,是不是沟通还没到位呢?广州开展垃圾分类比较早,各部门都在全力推进,但成效还有待检验。希望大家一同参与,希望环境更加美好。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州编辑部副主任 梁卫浩

可以组织反对垃圾焚烧的市民前来垃圾终处理场参观。可以引进更多的NGO参加进来,监督政府的同时,也能获得更大程度的支持。

● 中国青年报广东站站长 林洁

故地重访,感受很深。公众不是不支持,而是做每件事之前,都要有所沟通,政府要做到公开透明。在一些项目、重大事件上,进行听证。垃圾分类在学校、社区做得挺好,反倒是在一些大型楼盘高档小区,做得比较差。

陈建华:垃圾分类处理,是广州城市共同的话题,是全体广州市民共同的任务,共同的责任。

● 中国日报广东站副站长李文芳:

不少企业很愿意参与到垃圾分类以及处理中来,垃圾分类能否做得更加市场化,能否多引入企业参与?

陈建华: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要科学推进,逐步完善,下一步广州考虑向社会开放,引进社会企业,由政府严格监管。

“广州推进垃圾分类处理,

从未考虑过经济效益经济指标”

● 南方日报副总编 王垂林

新一届广州市政府工作千头万绪,抓垃圾工作抓到底,不容易,媒体有责任同舟共济。我1998年就参观过国外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和焚烧设施,今天参观李坑二分厂,感觉垃圾分类、焚烧发电是必由之路,最佳途径。

需强调的是,垃圾焚烧需要严格的管理,要确保无害化处理。怎么才能严格监管?建议最好不要考核处理厂的经济指标,而是要考察排放指标。能否安排更多市民参观垃圾终处理设施,让终处理设施成为谁想来就可以来的场所,不怕暴露存在的问题,重建公众的信心。

● 羊城晚报社委新快报总编 孙璇

在垃圾焚烧和设施建设上,与民众的沟通急不来,要科学宣传,讲究方式。怎样实现有效宣传?面对不同的声音,既要有科学宣传,也要有宣传科学的理念。

陈建华:广州推进垃圾分类处理,从未考虑过经济效益、经济指标,考虑的是生态效益、公共利益。建设一个生态、美丽的广州,是广州全体市民对广州的迫切要求,广州推进垃圾处理不能停留在初级阶段,要更多向市民、群众开放参观,宣传引导,接下来7月份广州还要开展一场大规模的再动员、再出发,鼓励各级各部门将垃圾处理工作推动下去,持之以恒地抓下去,深入到城中村等各个角落,欢迎媒体积极参与垃圾处理工作监督。

从幼儿园做起,从娃娃抓起

● 广州日报负责人

我是广州人,对于广州“垃圾围城”的困境很早就知道,也有充分的了解。垃圾填埋场爆满和垃圾围城的问题,广州必须尽快找到解决的方法,为市民创造健康环境,为城市未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广州市在2012年全面推动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工程中,广州日报用真诚的态度,巨大的精力,投入新闻报道工作。在本地媒体中,广州日报率先走出广州,去澳门地区、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地,把现代垃圾处理的技术,真实介绍给市民,广州日报还和全市各区街道建立了垃圾分类“广州范本”的示范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通过广州市两年多的工作,市民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过去质疑的声音很多,在广州市先后召开的几次座谈会上,专家、网络大V,都有质疑。但现在两年过去,明显感受到,大多数市民对垃圾分类处理都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更多的人持赞成态度。目前广州在垃圾处理工作上有两个难点,首先是垃圾焚烧厂建立选址的困难,第二个是垃圾分类能否分对的困难,还需要更多的科学宣传,信息也要更加透明。我有两个建议,一、垃圾焚烧设施需要科学设计,选址需要充分沟通。二、垃圾分类是漫长的过程,建议让垃圾分类教育进入幼儿园、小学生的课堂,在教材中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从小教育。

● 广东广播电视台 洪楚仪

广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最关键还是分类,做好垃圾分类要从幼儿教育开始, 入学第一课,就要教导孩子做好垃圾分类。

陈建华:感谢广州地区主流媒体对垃圾分类所作出的努力,特别是广州日报推出的垃圾分类“广日范本”、新快报的“新快样本”、省市电视台的各项宣传,提高了公众垃圾分类环保意识。

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广州又是国家特大型城市,超过1600万常住人口,要充分认识垃圾分类的难度,有一个学习、交流、引导的过程,甚至需要两三代人的努力。广州要持之以恒地开展教育工作,从幼儿园做起,从娃娃抓起,不仅要进入课堂,还要进入课本,让孩子在学习环保的同时,也让家长跟着学习。

希望我们共同面对

● 经济日报广州站站长 邓海平

通过参观,感受有“三个没有想到”,没想到广州在垃圾处理工作方面,效果这么快,做得这么好,在每个社区都能看到;没想到广州把垃圾废物变宝能做得这么成功,还成立了循环经济产业园,这是产业升级的亮点,没想到广州把垃圾处理系统工程做成了国内领先的水平,推动广州成为文明城市的亮点。

● 社会知名人士 陈杨

今天我不遗余力,发了好多参观李坑二厂活动的微博,但随即就有朋友问我“是不是自愿发这个微博?”为什么只要和垃圾有关的话题,都有可能在网上发酵成负面话题?

令我不解的还有,微信上的老同学,看了我(上传的)今天的参观内容,表示对垃圾焚烧厂完全放心。但在微博上,有些人却骂我,为什么垃圾不能成为光荣、正面的话题?目前很多关于垃圾分类的尝试,马上发酵成坏话题,本来要改变一千万人的生活习惯已经很困难,现在又外加这么多舆论上的压力,这样很容易落到困局中,以后的路会走得更加艰难。

陈建华:希望广大市民朋友对垃圾分类各项工作,给我们多提意见,开展今天这样的活动,也是为了给市民、社会各界认识垃圾分类提供更多的平台,让大家有机会发表不同的意见,然后我们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回应和改进。

其实广州已经没有任何退路。如果没有工作,符合条件还可以得到救济;没有住宿,还可以想其他办法。但如果垃圾没有人处理,越堆越多,广州一天都过不下去,一天不处理垃圾, 后果都不堪设想,希望我们共同面对。

● 中山大学教授 郭巍青

新一届市政府对环境、文化的保护,非常在心。政府非常关注垃圾的问题,很有必要,也是应该的。但希望垃圾分类不要停留在表面的功夫。许多地方还是形式大过内容。

我们要充分估计公众对垃圾焚烧各种不同的看法,完全同意政府做正面宣传的引导,但同时能否给反对意见一个正大光明的表达机会?希望有反对意见的人士也可以有一个表达机会。

陈建华:正是有当初不赞成焚烧,对二恶英排放的质疑,对我们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我们各项工作的进步,广州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从善如流,不断改进服务、管理。我们共同面对解决好垃圾难题,不能置身事外,要共同商量广州今后怎么办。变垃圾分类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到那个时候,广州城市一定会更美好。(徐海星 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