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院士田间测产 严谨细致令人叹服

20.07.2015  11:29

  ●本报记者  张  柯  黄  焱

  见习记者  袁晓敏

  秆茎粗壮、穗大穗多,结实率高、籽粒饱满,18日,兴宁市种粮大户李志新的一片110亩水稻成为新闻焦点,各界人士齐聚一堂,见证第五期超级稻品种“超优1000”早造创下的703公斤高产纪录。这一数字比我市平均水稻产量高出247公斤。

  被袁隆平誉为风吹不倒、极有高产潜力的超级稻,为何扎根梅州兴宁?首次种植遇到哪些挑战?中科院与工程院三位院士为何田间“碰头”?本报记者深入测产现场,对权威专家进行实地采访,试图呈现超级稻背后的故事。

  兴宁为全国唯一

  双季稻示范片

  今年,省农业厅组织“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三千斤技术攻关模式”项目,袁隆平亲自选育的“超优1000”作为试验品种,计划在3年内实现这一目标。去年,“Y两优900”打破亩产千公斤世界纪录。而袁隆平在长期试验中发现,“超优1000”在诸多方面表现出优于“吨量稻”的高产特性。“海南试验发现亩产同比增加3.8%。”袁隆平说,海南生长期短,叶片只有14片,广东要多一片且株高也比(海南)高了5至10厘米,估计产量比三亚高,“我是抱有很大希望的”。

  兴宁被选为我省两个百亩示范片之一,同时也是“超优1000”在全国38个百亩示范片中唯一一个双季稻科研攻关项目。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国辉告诉记者,该品种在其余地区均以一季稻形式进行试验,“光温水气等条件才是水稻究竟适合一季稻还是双季稻的决定条件”。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授谢振文表示,兴宁土地肥力、日照、温差等条件优越,一直是省高产创建示范点,有很多高产数字都出自兴宁。

  种子与农机院士

  搭档当“裁判”

  尽管先天条件优越,种植全程保证“良种、良田、良法、良态”,但该品种在兴宁的首次种植仍然遇到了“挑战”。

  袁隆平刚抵达百亩试验片,就马不停蹄前往一、二、三类田考察水稻生长情况。田埂边走走停停,不时弯腰观察结穗量,见长势良好,他喜上眉梢,看水稻仅8成熟仍处灌浆期,直言会影响测产结果。“10、8、6、4、3(公斤),若再等5天,至少还能增产31公斤。”袁隆平掰着手指边走边算。看到一片超级稻剑叶出现白叶枯病,袁隆平仔细询问病因。原来,湖南很少受大风影响,“超优1000”在试种期间并未出现过此病情,种植户疏忽了有关准备。马国辉说,剑叶受损及田间水分管理未完全到位对水稻产量会产生直接影响。“目前早稻产量与预计产量有差距,但技术管理方面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在此次测产验收前,袁隆平就笑言他是参赛的“运动员”,比赛结果由“裁判员”裁决。而两位“主裁”为院士谢华安及罗锡文。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得知,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与袁隆平同为水稻选育专家,有“杂交水稻之母”称号。而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则是国内知名的农机专家。记者从省市农业部门得知,种子专家与农机专家搭配实质是“上游”种子和“下游”机械化生产技术配合检查。“这次早稻全程机械化育秧、插秧、收割等,请罗院士测产就是请他把关机械化实施标准与否。”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有关负责人解释说。而开始测产收割前,专家组专门检查收割机,罗锡文还亲自上阵测重并给装袋的稻谷把秤,以保证测产全过程的真实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