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脱贫路上的中国力量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中国和非洲一样都对贫困有着切肤之痛。非洲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大陆。帮助非洲脱贫,一直是中国同非洲国家合作的重要目标。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精准扶贫战略,给非洲扶贫减贫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希望,为非洲减贫事业注入新活力。“学习中国”小编带你一起去看看非洲脱贫路上的中国身影。
图为:2015年12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比勒陀利亚会见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祖马。
中国扶贫经验对非洲的贡献
中国和非洲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有相似的历史遭遇,面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共同任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都居重要地位。中非经济有较强的互补性,非洲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中国有适用的技术和经验,双方都有广阔的市场和强烈的合作愿望,合作潜力巨大。因此,中国脱贫的经验,可以为非洲提供参考和借鉴。德国全球与区域研究所主任罗伯特·卡佩尔说:“在某种程度上,非洲和中国很类似,国土面积大、复杂多样,比起西方国家,中国的减贫做法和经验对非洲的借鉴意义可能更大。”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指出:“中国将发挥好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等国际减贫交流平台作用,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更加有效地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交流分享减贫经验。”
中国在扶贫实践中总结探索出许多成功模式,如整村推进扶贫模式(2000-2004)、雨露计划扶贫模式(2004)、产业化扶贫模式(将产业化扶贫与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科技扶贫相结合,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连片开发扶贫模式(开展“县为单位、资源整合、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移民搬迁扶贫模式(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620万特困人口实行了搬迁扶贫)、特困地区综合治理扶贫模式(抓住主要矛盾,整合各方资源,集中力量攻坚)。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三十多年的扶贫实践和理论基础上,总结提炼创新出精准扶贫方略。他指出:“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这些成功模式不仅对中国的扶贫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非洲减贫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在中国和非洲,农民都占有人口的大多数,农民脱贫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在遥远的非洲乌干达,该国政府凭借中国扶贫经验,实施了一系列旨在稳定经济、为农业发展创造环境的经济和机构改革。例如允许农民可以直接从银行借贷资金,撤销不利农业发展跨区域合作的各种限制,向穷人分配可耕土地,提供农业咨询服务,扩大农业金融市场,充分利用可持续的自然资源,加强包括道路、可持续的能源资源利用在内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向穷人提供免费义务教育,改善卫生条件,加强对艾滋病等疾病的防治,提高成人识字率等。近10多年来,昔日的动荡之国在扶贫的道路上己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据乌干达统计局(UBOS) 2009年发布报告称,乌贫困人口比例由过去的38%降至31%,降低7%。特别是城镇、中部和西部地区减贫效果更加明显。
交流经验,也离不开加强合作。中非农业合作在中非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帮助非洲国家自力更生发展农业生产,早自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就在几内亚、马里和坦桑尼亚等国建立农技试验站和推广站,试种水稻、蔬菜和甘蔗等农作物,指导和推广种植技术,并进一步援建了农产品加工厂等成套项目。成效显著的中非农业合作不仅促进了非洲当地农业生产,而且使当地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并使他们掌握了一些农业适用技术和田间管理技能。中国的脱贫经验发挥了积极作用。南非著名政治评论家、《贫穷的设计师》一书的作者莫列齐姆贝基说,中国扶贫是“正确的发展模式”,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可以从过去25年发生在中国的农业改革中学到的重要经验”。
图为:2015年10月16日,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论坛并发表题为《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的主旨演讲。
中国政府对非洲的援助
不仅中国减贫方略、减贫经验毫无保留地给非洲共享,同时中国还尽最大努力帮助非洲国家减贫。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60多年来,中国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4000亿元人民币援助,派遣60多万援助人员,其中700多名中国好儿女为他国发展献出了宝贵生命。中国先后7次宣布无条件免除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到期政府无息贷款债务。中国积极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大洋洲的69个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先后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提供帮助。”
过去60多年来,非洲是中国援助的重点地区,从东非高原到西非海滨,从撒哈拉大沙漠的内陆国家到南部非洲的小岛国,中国援建的铁路、港口、会议中心、体育馆、图书馆等等,已成为非洲国家的亮丽风景。几十年来,中国为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这些援助项目促进了当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认同。中国政府援非重点工程主要包括:中国政府援建的耗资约5亿美元的坦赞铁路;中国政府无偿援建的耗资2亿美元的非洲联盟会议中心;在毛里塔尼亚援款建设的友谊港;在苏丹援建的麦洛维大坝;中国政府在莫桑比克援建的津佩托体育场;刚果(金)首都金沙萨的烈士体育场;中国方面提供贷款并承建的津巴布韦国防学院;中国政府无偿援非的达喀尔国家大剧院;中国在塞内加尔援建的塞内加尔国家大剧院;中国援建的马里医院;中国援建的卢旺达马萨卡医院等等。
在联合国系列峰会上,习近平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新举措。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指出:“在前不久召开的联合国系列峰会上,我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新举措,包括中国将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继续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力争2030年达到120亿美元;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未来5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6个100’的项目支持,包括lOO个减贫项目、100个农业合作项目、100个促贸援助项目、1OO个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项目、100所医院和诊所、100所学校和职业培训中心;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2万个来华培训和15万个奖学金名额,为发展中国家培养50万名职业技术人员,设立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等等。”乍得总统代比表示:“在21世纪有一个领域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那就是中非合作。中非合作在今天堪称典范,因此,我想要借此机会向中非人民致以我崇高的敬意。”他强调:“习近平主席也在最近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了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6个100’的项目支持。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机遇。我想要借此机会,向习主席表示感谢。您的这一举措也再次证明了中国这个美丽、伟大的国家的善意。中国也向世界表明我们可以改变自身的地位,可以让一个贫穷的国家变得富裕,感谢亲爱的中国朋友带给我们的这一启示!”
图为:2012年7月10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苏州出席第二届中非民间论坛开幕式,并以“推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新发展”为题发表主旨讲话。
中国 民间力量对非洲的援助
民间对外援助是跨国关系的重要一环。除了政府对非洲的援助,民间力量对非洲援助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一些中国民间组织和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2年7月10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出席了第二届中非民间论坛开幕式,并以“推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新发展”为题发表主旨讲话。习近平表示,中非民间组织齐聚一堂,围绕“民意沟通、民间友好、民生合作”的主题,共同探讨中非互利发展新举措、中非民间交流新形式、中非合作双赢新思路,对促进中非人民友好、推动中非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5月12日,第三届中非民间论坛在苏丹首都喀土穆开幕。论坛围绕“分享经验、深化合作、付诸行动——中非人民共同实现减贫脱困的目标”主题,讨论如何以务实高效的共同行动改善中非人民福祉,巩固中非人民友谊。习近平在贺信中表示:“本届中非民间论坛以‘分享经验、深化合作、付诸行动——中非人民共同实现减贫脱困的目标’为主题,回应了中非人民的共同关注,必将密切中非人民传统友谊,深化双方在发展理念和经验方面的交流互鉴,有利于增进中非人民福祉,推动非洲实现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8月26日,第四届中非民间论坛闭幕。期间,来自中国和近30个非洲国家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非洲联盟的200余名代表围绕着“从民间视角看中非合作面临的新机遇”和“民间助力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两个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拟定并通过了《中非民间交流合作倡议书》。
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对外援助工作从紧急救援行动,到本土项目国际化,再到国外实地执行项目,都深具特色。2008年中国扶贫基金会理事会提出“与中国在非洲的企业联系,走出国门,援助非洲。”针对驻非企业募款以援助非洲成为其主要策略之一,援助非洲也因此成为其对外援助的工作重心。
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中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其中一些驻非企业对所在国承担社会责任,成为援助非洲项目的主要经费来源。例如,援建苏丹妇幼保健系统示范项目的经费主要来自中国石油尼罗河公司。
中非之间的民间交往也不断增进中非人民的友谊,加深相互了解,促进中非经济发展和文教交流,从而为帮助非洲脱贫发挥作用。近年来,随着中非友好关系的发展,双方结成友好城市和民间团体互访也逐渐增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在推动中非民间经贸领域合作、促进中非农业、人力资源培训领域的交流和开展中非文化、旅游领域交往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面对贫困,中非人民相互信任、携手努力,共同开创着富裕的新世界。习近平指出:“‘仁义忠信,乐善不倦’。中国人民历来重友谊、负责任、讲信义,中华文化历来具有扶贫济困、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中非人民心连心手挽手,正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