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茂名38项列入市级以上保护

15.06.2017  18:10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进一步加强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及其相关单位举办了2017年茂名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获得众多市民前来观看和高度好评。目前,茂名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项,省级项目16项,市级项目3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6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8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共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

   建立传承保护工作机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遗工作,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责任,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原则,把非遗保护工作纳入工作日程,常抓不懈。全市各级文化、非遗部门齐心协力,建立一系列有效的工作机制。

  从2007年始成立“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市际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制订相应的工作措施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制定了《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评审管理暂行办法》。2013年成立市级专家委员会,进一步规范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制度。同时,各区、县级市政府也成立了非遗保护工作相应机构。为非遗保护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提供了条件。

   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茂名市注重非遗保护宣传工作,始终把宣传工作作为增强全民认知、保护非遗工作来抓,为非遗保护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如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拍摄专题片,利用“南国书香节”等大型活动举行成果展览(示),印刷非遗宣传小册子,扩大数据库建设等等。积极参加国家和省市组织的各类非遗项目展示活动,如今年春节,高州缅茄雕刻和代表传承人,受邀参加了“欢乐春节”系列活动之“春风送绿岭南岸——广东、香港、澳门春节习俗展”;

  5月,缅茄雕刻、化州拖罗饼制作技艺、化橘红中药文化、笪桥黄瓜干制作技艺、电城炒米饼制作技艺5项目参加“梧州建城220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等等。坚持每年都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举办有特色的“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将非遗与旅游相结合,联合旅行社将非遗项目在茂名市汽车文化节上进行展展演示。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等,使全社会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不断强化,形成了良好的杜会氛围。

   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

  为进一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到社会,让市民提高认知度,茂名市相继投入建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立展示馆7个、民办展示馆10个,并免费向市民开放。其中市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展馆面积约300平方米,实物200多件,展示了全市所有省级以上非遗项目,项目涵盖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既有图文并茂的图片,又有曲谱、服装、乐器等,其中一套清末民初的木偶戏台十分珍贵,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木偶戏演出的场景。展示馆的设立为宣传普及非遗保护知识展示非遗保护成果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

   加强档案建设和业务培训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设和业务培训工作中,茂名市建立了完善的档案管理,设立专门档案柜,所有文件材料、项目、传承人、普查资料等均有数据库。此外,各相关文件、名录项目、传承人、普查资料等均有专门人员管理。同时,茂名市还出版《茂名文史》、《茂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普查资料汇编,高州市出版了《高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经验探讨》,全市非遗专职人员及相关理论研究人员在各种书籍、报刊、网站上累计发表非遗理论文章60余篇。为不断提升非遗保护工作人员业务水平,茂名市还邀请国家、省专家前来开班授课。

   积极组织项目申报和落实保护措施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徐华礼告诉记者,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要以保护为核心,以抢救为前提,以传承发展为关键,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传承等。完善非遗项目介绍、影像资料、申报片制作、调查内容、传承人基本情况、保护规划等工作。目前,茂名市已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保护体系。

   茂名日报记者 何宁 通讯员 陈旭东

编辑: 陈梅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