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再添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标志性项目

09.11.2022  09:41

近期,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陆续公布,学校再添6项科学基金标志性项目,较去年同类型项目立项数翻一番。包括高层次人才项目在内,本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类项目共13项进入答辩,成功立项10项,通过率达77%。

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刘云刚主持申报的“南海问题的政治地理研究”重点项目获批直接经费270万元。该项目基于政治地理学多尺度研究方法,以领域化-网络化为分析框架破解南海问题的“领土陷阱”,提出以“结网解域-实效控海”为基本思路的南海问题解决方案,构建中国特色、和平导向的海洋领土管控理论,基于相互联系和流动管控而非领土控制探讨“领土主权”的实现方式,为环南海命运共同体和海洋强国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刘云刚团队

环境学院教授晏波主持申报的“典型有色金属矿区矿山废水复合污染机制与源头控制的一些关键问题研究”重点项目获批直接经费271万元。该项目立足于有色金属矿区重金属-有机选矿药剂复合污染源头控制的热点与前瞻性基础科学问题,重点研究有机选矿药剂及其分解产物的分类、组成、含量与结构特性,考察复合污染对模式生物、藻类与发光细菌等的生物毒性,探索污染物组成与选矿废水折光率、EEMs和FTIR特征的数学关系。

晏波团队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胜主持申报的“MEKRE93通路演化驱动昆虫不变态–不完全变态转变的作用机制”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获批直接经费229万元。李胜教授和国际同行长期合作研究昆虫的发育与演化,该项目针对“昆虫变态发育的调控机制和演化规律”这一重大科学问题,提出了“激素调控MEKRE93 通路的演化驱动不变态–不完全变态转变”的科学假说,通过解析该通路关键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演化规律,确定关键基因时空表达的演化驱动变态起源,并阐明关键基因调控序列和调控机制的演化这三个层层递进的科学内容,深入阐释昆虫变态起源这一重要表型革新的科学意义。

李胜团队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冯启理主持申报的“基因组DNA G-四链体结构的表观遗传调控研究”获批外国资深学者研究基金项目资助,获批直接经费160万元,是学校首次获批该类项目。冯启理教授长期从事昆虫变态发育分子生物学研究,自2005 年回国到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特聘教授,从无到有,建立昆虫科学实验室,开拓了华南师范大学昆虫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2015 年获批广州市昆虫发育调控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2016 年成立华南师范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所,2018 年获批广东省昆虫发育生物学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了一支由国家杰青、长江学者、海外杰青、 广东省杰青、广东省青年创新人才等 20 多名研究人员和 130 多名研究生组成研究团队,成为一个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昆虫生物学研究实验室。

冯启理教授

环境学院教授应光国主持申报的“湘江流域新污染物的筛查、环境归趋与风险研究”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获批直接经费265万元。该项目主要针对湘江流域新污染物的环境污染问题,开展水体新污染物筛查、环境归趋和毒理效应研究。该项目采用靶向-非靶向筛查技术、数学模型工具、宏基因组学和生态系统模拟等技术手段,系统研究湘江流域新污染物的污染特征和环境风险,构建流域新污染物风险管理平台,为湘江流域新污染物管控提供科学支撑。

应光国团队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余小强主持申报的“昆虫Toll-ML信号通路调控宿主抵抗杆状病毒侵染的分子机制”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获批直接经费达257万。草地贪夜蛾是全球预警的重大跨境迁飞性害虫,该项目重点研究草地贪夜蛾 ML 家族蛋白对杆状病毒的识别及 Toll-ML 信号通路调控宿主抵抗杆状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旨在通过调控Toll-ML信号通路的活性以提高杆状病毒的杀虫效率。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为解决生物杀虫剂杀虫效率低的核心理论和应用问题奠定基础。

余小强团队

近年来,学校基础研究工作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标志性项目为抓手,一方面科学分析基础研究队伍,鼓励科研人员深入凝练科学问题,推动自由探索和需求牵引有机结合,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另一方面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前谋划,申报全程密切跟踪,为申报人提供可靠保障和有力支撑。在科学基金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势下,学校将一如既往做好国家基金组织管理工作,积极谋求重大重点项目申报数量和质量的突破。

作者/通讯员:科技处供稿 | 来源:科技处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