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前放麻将 绿植替代鲜花 广州出现清明文明祭扫新风尚
细雨纷纷、慎终追远。3号是清明小长假第二天,当天上午,由广州市殡葬协会和市殡葬服务中心举办的清明民俗论坛在市殡仪馆举行。记者从论坛上获悉,近年来,广州殡葬习俗正朝着节地生态、绿色环保和文明有序化发展,也涌现出不少新的祭拜方式。
拜祭往生态、环保、文明方向发展
据了解,广州人“行清”的习俗源自中原。在自然环境、民俗特色、文化氛围等影响下,广州形成了独特的殡葬习俗,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殡葬习俗也不断演变。
从事殡葬服务多年,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志坚在论坛上介绍,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节地生态化,他介绍,自2000年起,火化率一直保持100%,市民基本接受了火化来处理遗体的方式。骨灰撒海、还林这些殡葬方式也逐渐推广,目前,骨灰格位寄存、骨灰植树还林、骨灰撒海、草坪葬、花坛葬、壁葬等生态安葬率达80.5%。
另一个方面是绿色环保化。“我记得在上世纪70年代,广州市火葬场拜祭还没有设拜祭台,人们拿张报纸铺在地上就开始拜祭。”广州市殡葬管理处处长梅向阳回忆道,后来演变成市民拿小茶几去“搭台”。并且当时很流行放鞭炮。“从早上4点开始,一天都没停过,到处浓烟弥漫,很难受。” 梅向阳说。
但现在,情况已经大不一样了。李志坚表示,现在广州大部分拜祭场所都严禁燃放鞭炮或烧纸钱,鲜花拜祭、网上拜祭等环保拜祭方式也受到不少市民的推崇。就连遗体告别仪式也在往现代化方向发展,家属鞠躬、绕遗体走一圈等流程,一个小时就能完成,既庄重,也省时。
最后,越来越文明有序化。李志坚指出,广州市民已基本接受了“错峰拜祭”、“公交出行”等拜祭理念,在拥挤的拜祭环境中,也能做到有序、互让,体现市民素质的提升。
现代化拜祭用品增多
提到清明拜祭用品,一般会想到什么?在广州,烧肉、水果、烧卖、鲜花等是很常见的拜祭品。李志坚介绍,以前祭祖,人们都会把各种祭品烧给先人,但这种情况现在已经不多了,不少市民在祭拜完成后,会选择把祭品吃掉。记者近日走访就发现,很多市民正围绕着拜祭台吃甘蔗。原来,甘蔗是清明传统祭品四大件之一,一般有头有尾,意为家族一直繁荣,而参加“行清”时吃上一根清明甘蔗,则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
而在广东省殡葬协会副会长蔡海军看来,最近出现了不少新的拜祭品。“一般家属都会在墓碑前摆放逝者生前喜欢的物品。比如喜欢打麻将的,家属就放一副麻将;逝者是小孩子的话,大人也会带来八音盒等玩具。”蔡海军说。
他还发现,以往家属都是拿一束鲜花来拜祭,但现在很多人选择用绿植替代鲜花,因为绿植有生命力,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甚至还出现了音乐扫墓的形式。梅向阳也表示,随着文明的进步,创新的拜祭方式可能会越来越多。
清明节可以互赠祝福吗?
最近,关于“清明,可以说‘清明节快乐吗’?”的讨论在网络上火了。对此,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法学博士、人类学专家周如南表示,“确实比较尴尬”,不过互道祝福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人们将“清明”和“愉快地郊游”联系在一起。
他介绍,清明祭拜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在上古时期,人们的祭拜都是在家中进行的;到了秦汉时期,扫墓才出现;到了唐朝,清明开始和出游、踏青结合在一起;宋元时期,清明有了双重功能,一方面是扫墓,寄托哀思;另一方面则是人们愉快地出游。
另外,随着城市化发展,消费主义盛行,对很多人来说,清明小长假就是“买买买、吃吃吃、玩玩玩”的好时候,清明节本身的意义、沉重感可能会有所消减。
记者符畅 通讯员印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