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清新区以行动促实效,“六机制”助推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
一、制定方案,强化目标责任机制
按省市的工作部署要求,结合清新区实际调整充实了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全区扶贫工作会议,制定了《清远市清新区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实施方案》,将清新区负责帮扶的14个贫困村和面上非贫困村的贫困户分解到区直单位及干部进行帮扶,并落实区四套班子领导和镇领导班子定点挂扶贫困村制度。区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任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带头挂村帮扶和到村检查指导扶贫工作。
二、深入调研,形成科学规划机制
100多个驻村干部进驻63条贫困村与村干部同食、同住、同工作,组织对贫困户基本情况进行摸查,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并录入电脑实行动态管理。做到户有卡、村有册,省、市、县(市、区)和乡镇有数据库,联网到村,形成实时联网监测系统。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逐村逐户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三年规划和年度计划,解决贫困村、户的突出问题,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三、做好沟通,强化服务协调机制
根据省市要求,清新区切实负起被帮扶方的责任,积极加强与省、市、佛山市扶贫办和市直各帮扶单位的沟通联系,主动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与禅城区共同成立了工作协调小组,统一进行指导、协调、培训等,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分片和集中的形式,共举办各类培训班7期、召开座谈会5次,有效提高了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资料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四、启动项目,建立资金投入机制
各级财政加大了扶贫资金的投入,各行业、各部门也积极向贫困村倾斜支持。清新区财政投入扶贫“双到”专项资金600万元,佛山市直及禅城区帮扶的村平均每村投入100万元以上。2013年,共投入到63个贫困村的帮扶资金达16775万元,启动村项目622个,投入到贫困户的帮扶资金2265万元,启动户项目25683个。
五、规范管理,形成脱贫长效机制
借鉴上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成功经验,全面加强和规范扶贫资金及扶贫项目管理。 一是 强化后续跟踪管理工作,对后续跟踪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强化项目跟踪服务、督查和指导,协调解决后续跟踪工作困难和问题,使扶贫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二是 统筹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清新区普遍采取入股分红的方式发展村集体经济。一方面,将发展集体经济资金统筹入股到区“双到”扶持,每年固定收益分红给村委会;另一方面,与禅城区共同引进企业参与浸潭镇圩镇升级改造,兴建浸潭镇禅城商业广场,村委会拟通过入股或购买广场商铺的方式发展集体经济项目;再次是结合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入股电站、企业等形式发展集体经济项目,如禅城区交通运输局帮扶的龙颈镇布田村,通过改造该村的旧厂房并引进老板投资兴建竹子加工厂,每年为村增加8万元集体经济收入并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竹子,一举两得。 三是 加强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对上一轮及新一轮的扶贫资金、扶贫项目进行跟踪检查和绩效评价,指导建立健全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公开制度等。修订完善《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管理的通知》,规范扶贫项目实施流程,确保扶贫资金安全。对所有上马的扶贫项目一律实行“先报批后实施”原则,对每一笔扶贫资金的支出均实行驻村组长和村主任共同审批的“双签”原则,有效减少了扶贫项目和资金失败的风险。
六、深化宣传,形成社会帮扶机制
一是 树立先进典型,加大力度宣传扶贫开发有关政策和各类先进典型,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 二是 打造宣传平台,利用简报、宣传橱窗、大型宣传广告牌、网站、电视台和省、市、区等各级新闻媒体等多形式、多渠道,专题化对外大力传播清新扶贫正能量。一年来省内外各类媒体刊登、报道清新区扶贫工作稿件50多篇。 三是 引导社会帮扶,广泛动员各类社会组织、企业家、慈善机构等非政府组织,自觉自愿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