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评论屠呦呦:“三无”教授取得不凡成就

06.10.2015  11:15
资料图:屠呦呦。 - News.Ycwb.Com
来源: img.ycwb.com

参考消息网10月5日报道

境外媒体称,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揭晓,共有三位得奖者,包括中国大陆的屠呦呦、爱尔兰的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的大村智。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0月5日报道称,现年84岁的屠呦呦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多年以来,她的研究方向是以中药化学为主,结合药理、制剂及临床等,在继承传统中医药的精华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发掘中药的活性成分,特别在疟疾及免疫疾病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研制开发新药。

报道称,从1969年开始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领导的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的基础上,编写了以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1971年发现中药青蒿乙醚提取物的中性部分对疟原虫有100%抑制率,1972年从该有效部分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

台湾“中央社”10月5日报道称,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揭晓,由大陆药学家屠呦呦与爱尔兰、日本科学家共同获奖,屠呦呦是首位得此奖的中国人。

报道称,屠呦呦的名字出自诗经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是鹿鸣声。而这句关于鹿在觅食的句子,也反映了她一生和植物等天然药材关系紧密。

屠呦呦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对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有重要贡献。

屠呦呦生于1930年底,2011年获得有诺贝尔指标之称的拉斯克奖,是首位得此奖和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人。

台湾“中央社”10月5日报道称,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屠呦呦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前后分别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屠呦呦几次被提名参选院士,都没有被选上,一直是“三无教授”(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她获得大奖之后,引发社会对于中国学术评价体制的讨论。

1969年1月,屠呦呦被任命为北京中药研究所“523课题组”组长,负责领导对传统中医药文献和配方的搜寻与整理,她与工作团队在寻找能有效对抗疟疾的物质过程中,结合中国传统医学,分析研究众多药用植物,最后在中国晋代成书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抗疟记录,并以此从黄花蒿中提取出青蒿素。

  资料图:屠呦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