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 东莞确保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3.10.2015  08:07
东莞确保2016年底,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市财政预计将投入7000万元。

  迎恩门西城楼。胡国球 摄

  10月12日,东莞市召开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动员大会。会议印发《东莞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确保2016年底,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市财政预计将投入7000万元。

  东莞现状 文物保护单位135处

  目前,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3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仅次于广州、潮州,居全省第三位。申报区域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达45处。虎门销烟等历史遗址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方面,东莞共有国家级名录8项、省级名录33项、市级名录8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名,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5名,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6名。

  市长袁宝成在会上表示,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东莞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迹和建筑历史地段未得到及时的保护,被拆除或改造,如东莞老县城的城墙、全国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太平手袋厂等。同时,东莞缺乏挖掘与宣传力度,城市印象多被负面名词标注。

  袁宝成说,自己此前在深圳工作了十几年,虽然常路过东莞,但也不知道东莞有那么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到东莞后,一个镇街一个镇街地走,才发现是“东莞太低调了,有好东西没有宣传”。

  创建要求 与打造“一带一路”城市结合

  袁宝成还提及改建问题。他说,新型城镇化不是把老的、旧的文化都拆了,去建新楼,不是简单地“拆旧建新”,而是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按照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这对于莞城骑楼无疑是个重大好消息。2006年起,莞城街道振华路附近的平乐坊、平定里的老房子陆陆续续被移平。2010年,为了振兴莞城运河边的商贸氛围,莞城规划建设可湖路,拆除了骑楼,引发了公众高度关注。

  袁宝成说,东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是简单地去追求一个名字,获得一块牌匾。申报和创建过程中,各镇街各部门要拓宽视野,统筹兼顾,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推动和促进其他领域工作的开展,实实在在地促进东莞经济社会发展。

  他要求,各镇街各部门要把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结合起来,充分挖掘相关历史素材进行包装,推动“海博会”举办、石龙国际物流基地建设等工作取得更大成效,进一步提升东莞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城市地位和影响力。同时,要通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个品牌带动东莞旅游产业的发展。

  创建目标 把茶山建成东莞“乌镇

  袁宝成说,厦门是享誉全国的旅游城市。东莞常住人口更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茶山、石排、道滘等地古村落群很有特色,但东莞的旅游却没有厦门那么有名气。东莞要借助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机遇,引导镇村、群众、企业充分利用好历史资源,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休闲等相关产业,更好地达到富民强市的目的。

  会上,袁宝成再次提及,要打造几个经典的东莞古村落,并举例说,可以将茶山建设成另一个“乌镇”。

  袁宝成要求,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要力争在2016年底之前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莞要利用这次申办的契机,把全市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出来、保护起来,尤其是各个镇街要把具有典型意义、文化意义、历史的资源全面挖掘起来,保护好东莞的文化家底。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新潮说,这次会议既是动员会,也是立“军令状”的会。

  资金扶持 单项工程最高补贴500万

  根据实施方案,东莞市将设立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领导小组,拟由袁宝成担任组长,下设的“名城办”负责牵头推进、协调督导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的各项工作。

  东莞将邀聘5至6名国家名城委专家作为申报工作的技术顾问,负责把控申报方向,提供技术支撑。

  为支持申报工作的开展,市财政局将设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专项资金和历史文化资源日常保护管理专项资金,提供约7000万元的经费支持,涉及规划、文化、宣传、工程四个方面。

  其中,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文保单位周边环境修缮整治与历史标识系统工程费用工作,采用市、镇(街)二级财政统筹与设定工程项目市财政补贴上限相结合的方式给予补贴。也就是说,在单项工程中,市财政按照工程总价的40%进行补贴,补贴上限是500万元。其余费用由镇、街财政支出。

  此外,实施方案还要求镇街财政也要设立专项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袁宝成:

  “要个名字没有意思,而是要把这个名字变成金字招牌,能够生金生银的金字招牌。

  “酒香也怕巷子深,东莞就是巷子太深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只是保护文化、延续文脉的内在要求,更是提升城市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

   ■相关链接

  申报之路

  2010年,东莞便已确立“文化名城”发展战略,提出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

  市文广新局将东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价值概括为“六个地”,即岭南文明重要起源地发展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根据地、改革开放先行地、岭南非遗交汇地、岭南人文荟萃地,首次理清了东莞历史发展的完整脉络,明确了东莞在历史节点的地位,为编制保护规划、构建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依据。

  市规划局编制完成了《东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于今年5月获市政府审批通过。该规划划定了历史城区约180公顷的规划范围、大兴路—大西路等8处历史文化街区、可园和县署等8处历史地段,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及针对性保护要求。

  根据保护规划指导,东莞历史文化街区申报和历史建筑评定的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

  本次会上印发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16年,东莞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建立较为完善的历史文化管理框架,逐步有序地推进东莞历史文化资源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