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目录:朝向现代化、市场化的探路与攻坚

27.05.2014  11:00

        东莞时间网讯 本报报道,昨日起,广东工商登记“先照后证”改革措施正式“落地”,全省将全面执行《广东省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和《广东省工商登记前置改后置审批事项目录》(以下简称“两个目录”)。市工商局表示,昨日起,根据“两个目录”东莞仅保留13项前置审批项目。

        据了解,两个目录所保留的13项属市场主体资格审批,只包括外商投资、公共航空运输、医疗、银行、保险、证券、期货、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审批因直接涉及国家安全、生态安全和人身安全等,这些特设前置审批事项,编入了《广东省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此外,其他所有行业的经营者无需事先申办许可证,即可办理工商登记,直接向工商部门申请,取得营业执照。报道显示,这将大大缩短市场主体的办证时间,节省他们的经营成本。

        说起来,两个目录所包含的商事登记改革,自2012年起,就开始在省内包括东莞在内的几座城市进行试点了。两年下来,试点的结果令人鼓舞。仅就东莞看,2014年3-4月,全市就新登记市场主体23903户,涉及注册资本1468210.9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4.5%、77.29%;新登记企业9562户,涉及注册资本1422012.8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8.73%、81.64%;其中,私营企业增长最为迅猛,3至4月新登记企业中,私营企业9154户,涉及注册资本94987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2.16%、132.9%。显然,正如市工商局所透露的信息,全省两个目录的执行,充分吸收了东莞经验,并作了进一步精简。正是这份堪称亮丽的成绩单,给全省层面的改革推广,注入了强大的信心。

        尽最大可能,释放蕴涵在民间的创富热情和创造能力,应该是观察这项改革的关键视角。事实上,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以贯之的目标和取向。一直以来,人们在讨论何为现代社会、何为市场经济时,常常给出的概括和描叙就是:人是现代社会一切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核心动力,市场则是资源配置的基础力量。在此理念之下,政府的职能只是维护竞争秩序和公共利益,而不是直接介入、干预市场,尤其不能介入企业的微观事务。正如李克强总理反复强调的,对于市场来说,是法无禁止即可为;对于政府来说,是法无授权不可为。东莞的商事登记改革也好,广东的两个目录也罢,归根到底,就是对于此理念的鲜活表达。

        这正是现代社会和市场的精髓: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两个目录的全面推广和执行,正是为市场和政府之间划下的界线。这条界线,也确定了政府管理经济的权力边界。一方面,只有列入目录清单的事项才能管;另一方面,只能按照明示的规则去管,而不能随意为之。改革开放以来,从最开始政府的“胡子眉毛一把抓”,到现在的有限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广东之所以持续领跑中国30年,东莞之所以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奇迹之城,理念与实践不断进步的背后,也就是对此原理的服膺。人们常常说,让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就是这个意思。

        某种意义上,这是又一个东莞经验在更大范围的辐射。改革开放以来,从“三来一补”到建桥修路,从农民办工业园到全民医保、全民社保,再到两个目录改革,说东莞敢为天下先,一直在为中国改革做持之以恒的开拓进取,并不是廉价的溢美客套,而是有着无数事实支撑的客观评价。就此,套用一句著名的句式就是:东莞一小步,就是中国的一大步。一切努力的背后,也就是东莞和中国朝向现代化、朝向市场化,百折不挠的探路与攻坚。(记者 唐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