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大学城拟设14公里有轨电车 新增两条出岛隧道

23.06.2014  10:26
■广州大学城效果图

  ●规划调整方案获规委会通过,新增6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将建大量公租房,解决至少1/3教师的居住问题

  配套设施不足、没有孵化出高新科技企业、对内对外交通不便……大学城建成近十年,其诸多不足慢慢凸显。日前,大学城规划调整方案获广州市规委会通过,主要对大学城的功能、配套和交通三方面进行“升级”。根据方案,大学城将新增6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以满足各高校未来10年的发展需求。大学城内部规划了大量的公租房,至少可以解决大学城1/3的教师居住问题。交通方面则规划新增了洛溪岛隧道、新造隧道两条隧道。

  ■新快报记者 吴璇 通讯员 穗规宣

   面积增60万平方米 多容纳3万学生

  2012年,广州市政府曾通过了《实施大学城提升计划工作方案》,确定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大学城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创新之城”,本次市规委审议的大学城规划调整,也延续了上述思路。

  规划提出,将在三个方面对大学城进行“升级”:功能方面,将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和创新环境,积极发展与高教紧密结合的科研、学术交流等功能;而交通方面,将做进一步加强岛内和岛外的交通联系,打通和海珠生态城、广州中心区的联系;配套方面,将新增生活配套设施,提升学生住校教师的生活质量。

  规划提出在维持大学城用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整体容积率,新增6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以满足各高校未来10年的发展需求,将可以容纳的大学城在校学生数量从目前的15万提高到18万。

  这60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中,分配给已经入驻的十所高校各自建设的为43万平方米,主要让各高校自己建设决教师公租房、学生宿舍、教学楼、饭堂等配套项目;由政府通过大学城建筑指挥部建设的为17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各种科研、商业、学术交流中心、文化及公服设施等项目。

  新入驻大学城的重点建设项目包括大学城中轴线北段的广东文化馆、大学城文化艺术中心,中心湖地区的岭南音乐博物馆、大学城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中轴线南段的国际科技合作中心,此外还有南汉二陵博物馆、广州市国家档案馆。

   大量建公租房 至少满足1/3教师需要

  在十年前大学城规划的时候只有学生宿舍和教学设施,没有考虑到教师的住宿和生活,居住在老城区的各校教师不断抱怨每天需要坐班车往返市区,本次规划专门在大学城内部规划了大量的高校教师公租房,至少可以解决大学城1/3的教师居住问题。

  规划提出,根据大学城各高校的规划,高校老师数量约为2万人,据估计其中1/3需要在大学城内安排,约为6700人,按照教师公租房每人平均50平方米1套的标准,需要在大学城内安排的教师公租房建筑面积约为34万平方米。

  这34万平方米的教师公租房将通过三种方式解决:大学城各高校现有教师公租房13.7万平方米;大学城公共设施共享区可提供15.4万平方米(约3080套);各高校上报拟新建公租房面积6.98万平方米,目前广外、广中医、广工、广美等4所高校提出了校内拟建公租房的计划;以上三项合计拟建公租房面积约36.1万平方米,可满足34万平方米的需求。

  此外大学城小谷围岛南岸的创新城起步区还可以提供保障房项目约5200套,其中部分供给大学城高校教师使用。

   建洛溪岛、新造隧道 中外环设30座天桥

  大学城对外交通不便也一直备受诟病,对此规划提出对大学城交通体系进行整体提升,实现30分钟到达天河、海珠、番禺等组团中心。

  对外交通方面,现状有4条道路南沙港快线、官洲隧道、赤坎桥、小洲桥(现状正在加固),在建1条新化快速(已完成番禺区境内全部征地拆迁工作),规划新增了两条隧道——洛溪岛隧道、新造通道(已选定采用双向4车道的隧道形式,通过2个匝道与大学城外环路衔接)。

  公共交通方面,提出加强换乘枢纽建设,新增4座综合换乘枢纽,新增全长14公里的新型有轨电车,新增5条校园内部公交环线。

  规划还提出构建大学城97.4公里慢行道,包括完善慢行交通设施,规划公共自行车租赁点78个;完善立体过街设施,中环路规划14座人行天桥,外环路16座人行天桥,所有过街设施均采用平滑坡道,方便行人和自行车通行;在过街路段设置减速段坡,设立警示牌、信号灯、交通标线、过街安全岛。

   增游泳场等10处公共服务设施

  生活配套方面,拟新增游泳场、游客接待中心、博物馆等地区级公共服务设施10处;考虑大学城现有城中村居民、高校师生、科研人员、游客六大群体的综合服务需求,新增10处邻里中心,新增各种居住区级公服设施53处。

  规划还对能源供应、垃圾资源化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提升,提出建设综合管沟系统、分质供水系统、雨水资源生态利用、防灾安全保障体系、能源保障体系,在中大北侧新增地下式分布式能源站为广州结算中心服务,新增生活垃圾转运站1座,新增垃圾分拣中心1座,合建厨余垃圾处理站,用地面积4995平方米。

  文物保护方面,规划范围内落实不可移动文物共39处,对推荐历史建筑线索63处,全部位于四条大学城保留村内,规划提出对其予以保留并加强保护利用,避免进行商业开发等经营性活动。

   焦点讨论

  建议多增商业配套 避免生活不便出岛

  在现场讨论中,规委会委员也对最新规划进行了讨论。市长陈建华则提出,配套方面也要多增加商业,尽量避免师生因为生活需求满足不了要出岛。

   ●焦点1

  新建隧道最好让单车也能走

  规委会委员马向明建议,大学城现在是自行车爱好者经常去的地方,但目前小洲村便桥封闭,连唯一能骑车进岛的道路都没有,很多车友只能骑到官洲岛隧道里,希望以后新建隧道考虑能走单车。

  委员郭明卓建议,在大学城沿江的绿道和外环路搞一些停车场,让开车市民可以停车去岛上活动。

  委员詹树柏则提出,新规划提出集中建设公租房是按学校分布,有点违反大学城统一布置共享设施的设想。他建议结合四个旧村的改造,建一些教师住宅,可以定向出租给教师使用,避免教师住宅零星分散在各个学校。

   ●焦点2

  下一步要稳定生态控制线

  规委会委员施红平表示,大学城投入使用十年,确实到了对原来规划没有考虑的问题进行修正的时候了,现在规划把学生人口调到18万是可以的。对于容积率的提高,施红平则提出,各学校“好钢要留在刀刃上”,“别说过两年用完了(建设用地)又要”。

  对此市长陈建华也表示,现在来“回看”建大学城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美中不足是没种什么好树,色彩搭配不好,如果大学城种了樱花就不用去武汉大学看樱花了,以后可以逐步改造。”陈建华表示,下一步修建性详细规划要把生态控制线稳定下来,有些区域是不能动的,“大学不是建得越大越好。

  陈建华提出,配套方面也要多增加商业,尽量避免师生因为生活需求满足不了要出岛。

   ●焦点3

  城中村改造建楼不能太高

  大学城内现在还有四条城中村没有改造,而这些村子的改造方式也成了委员讨论的焦点。施红平表示,四条城中村改造要设一些导向指标,不能改造得楼比大学城还高,那就喧宾夺主了,改造不要都向猎德村看齐,除了祠堂就是大楼,可以保留一些原生态的建筑。

  马向明也提出,可以探索让城中村的产权证流通,这样会有村民把产权卖了离开,起到疏散人口的作用,“否则村民留在原地肯定老想着要高容积率,把房子建高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