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广海湾经济区 开启江门海洋经济新时代

30.07.2014  08:27
江门市委书记刘海表示,江门今后的发展将紧密配合“大桥时代”、“珠西崛起”、“蓝色崛起”带来的契机,以大广海湾经济区为抓手,着力发展海洋经济,同时进一步深化珠中江一体化进程,实现新的跨越。

2013年12月31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东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年)》,标志着大广海湾经济区的开发建设上升至省的战略层面,这一蓝图也指明了江门未来发展方向和着力点——海洋经济。

濒临南海,领海基线以内海域面积288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420公里,共有海岛561个,这些都是江门未来走向深蓝的天然禀赋。可以预见的是,江门凭借丰富的海洋资源、优越的区位优势,以及扎实的产业基础,在海洋强省战略下,未来将迎来跨越式发展。

江门市委书记刘海表示,下一步江门将深入贯彻落实《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决定,抢抓珠三角一体化、港珠澳大桥建设等重大发展机遇,大力推进大广海湾经济区规划建设,全力开启海洋经济发展新引擎。

7月28日,珠中江区域紧密合作第九次党政联席会议暨“蓝色崛起”海洋经济论坛在江门召开。珠海、中山、江门三市市委书记、市长,有关部门领导,以及国家、省级和港澳专家齐聚一堂,就珠中江一体化和海洋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共商区域合作发展大计。会议审议通过了《珠中江经济圈建设201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珠中江经济圈建设2014年重大项目推进情况表》和《珠中江经济圈建设2014年下半年重点工作》。目前,珠中江已累计签署合作协议达63项,三市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基本公共服务、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形成了宽领域、深层次、多形式的区域合作新局面,有效促进了三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论坛则围绕“蓝色崛起”这个核心主题,对珠中江三市今后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建言献智,提出依托珠海横琴新区、中山翠亨新区、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等重大平台,把握港珠澳大桥带来的契机,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推进海洋强省战略,共同打造珠江西岸新的经济增长极。

实施‘九年大跨越’以后,江门将何去何从?”江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海表示,江门今后的发展将紧密配合“大桥时代”、“珠西崛起”、“蓝色崛起”带来的契机,以大广海湾经济区为抓手,着力发展海洋经济,同时进一步深化珠中江一体化进程,实现新的跨越。

海洋经济:

江门经济新增长点

2013年实现海洋经济总产值795.5亿元,增加值295.0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4%.海洋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江门已基本形成了以临海先进制造业、海洋船舶工业、临海电力产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等为主导的海洋产业体系,银洲湖、广海湾、川岛三大蓝色产业带正逐步形成,一批临海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及重大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其中,临海先进制造业方面,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区已累计完成投资32亿元,修造基地已生产3列CRH6型动车组,未来将拉动产值超千亿元,成为我国动车产品最大的生产、出口基地;海洋船舶工业方面,广东中小型船舶及配套产业基地已引进南洋船舶、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船舶企业16家;临海电力产业方面,国华台电一期5×60万千瓦机组、二期2×100万千瓦机组全部建成投产。台山核电一期2×175万千瓦机组工程进展顺利,预计首台机组明年正式投产。

大广海湾经济区:

建设取得突破加速推进

江门海洋经济的着力点在大广海湾经济区,因此,经济区的开发建设也关注着江门经济命脉。据了解,大广海湾经济区包括新会、台山、恩平的20个沿海镇和开发区,面积约3240平方公里,三大启动区分别位于银湖湾围垦区、广海湾填海区和川岛。

目前,银湖湾围垦区已有47平方公里的国有权属土地,B区149公顷围填海工程已开始实施,A区44.8公顷海堤填海工程计划年内动工,银湖湾游艇休闲度假区、东方阳光清洁生态帆船港等投资项目加快推进;广海湾填海区通过实施香港惰性拆建物料处置工程,堆填陆域面积约8400亩,完成整个处置工程后,将形成面积超过3万亩且权属政府的连片土地,总投资600亿元的华电LNG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已落户广海湾工业园。

江门市政府方面表示,下一步江门将做好大广海湾经济区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低碳生态、集中集约用海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和报批工作,完成市、县两级海洋功能区划修编工作,为大广海湾经济区的开发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同时,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通过投资机构管理运营资产、资源的方式,加快大广海湾经济区三大启动区的建设,为全市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打造高水平的优质载体,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积累经验和提供示范。

刘海:江门未来发展

必须依靠海洋经济

实施九年大跨越以后,到底江门是何去何从?经济发展如何配合‘大桥时代’、‘珠西崛起’、‘蓝色崛起’,也是江门市委市政府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刘海表示,去年底,省府批准面积达3240平方公里的大广海湾经济区规划后,江门未来的发展思路就得到了廓清。省委书记胡春华多次带队来江门调研,考察了大广海湾,并反复强调,江门的发展一定要依靠海洋经济,而且必须认真研究、认真思考后才能落地。

刘海认为,海洋经济是一个很大的范围,也是一个朝阳产业,但目前仍然缺乏对海洋经济的深度研究,今后应该加大对海洋经济概念、规律、特点等研究力度,把发展海洋经济的规律把握好,这样往前走才不会走弯路。

刘海对近两年三市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进行了简要评价。他说,珠海以前一直被认为是旅游城市,工业是其短板,但过去几年,珠海在海洋经济领域实现了超越,尤其是海洋经济制造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山制造业发达,但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现在通过先进的理念和市场运作方式,临海工业园区以及翠亨新区的建设也找到了转型升级的路子。而大广海湾经济区则给江门提供了信号——江门未来的发展必须依托海洋经济。

对于珠中江一体化,他对今年以来的三市发生的变化也深有感触,认为半年来珠中江的发展有了一个质的提升,其中突出体现就是交通网络的全民铺开。比如说深茂铁路的顺利开工,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上都准备十分充分,而且明确了完工的时间点;江顺大桥已经合龙,预计明年上半年就能通车。“当交通设施能把珠江西岸真正串起来后,”珠中江一体化“就能真正地实现它的意义。

他表示,珠中江未来的合作与发展应该把交通问题放在首位,因此今后的工作重点仍然是致力于交通网络的建设,“路通财就通,所以这个要摆在首位,没有这个什么都是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