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启动新一轮"治水" 2020年前再建4条深隧支隧

11.06.2014  16:14
摘要: 昨天相似的场景再次上演,广州市市长陈建华与包括十二个区、县级市和水投集团签订“责任状”,开启了新一轮“治水”的大幕。

南方日报讯(记者/曾妮 刘怀宇 实习生/刘晓宇 通讯员/卢绍琨 罗坚)东濠涌深层隧道尚未正式动工,新的深层隧道建设又纳入规划。2008年,广州市政府与全市十三个治水责任主体签订“责任状”,启动了上一轮大规模“治水”。昨天相似的场景再次上演,广州市市长陈建华与包括十二个区、县级市和水投集团签订“责任状”,开启了新一轮“治水”的大幕。

2016年底建成东濠涌深隧2020年建成猎德涌等深隧

广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广州市生态水城建设规划(2014—2020年)》及《广州市生态水城建设实施方案(2014—2016年)》,明确了未来六年的治水任务。记者从中获悉,除了已经规划的东濠涌深层隧道试验段工程之外,广州还将规划建设多条深层隧道工程。

东濠涌深层隧道试验段工程2012年就开始规划,2013年已经通过环评,该试验段工程总长1.7公里,拟投资7.7亿元,原计划2013年年底开工,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工程开工时间一再推迟,至今尚未开工。

在试验段未开工的情况下,广州市又规划了新的深层隧道工程。据了解,2017年至2020年,广州市将新建驷马涌、西濠涌、猎德涌、荔湾涌、沙基涌等深隧排水系统。同时配套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0万吨/日,相当于新建一座猎德污水处理厂。还要新增初雨处理能力65万吨/日,主要是对深层隧道收集到的初期雨水进行处理。

广州深隧系统规划已调整

根据此前公布的规划,广州市深层隧道系统包括整个隧道系统布局规划为1主7副1厂,即1条临江主隧道、7条分支隧道和一座初雨污水处理厂,提供165.2万立方米的调蓄容积,并结合竖井建设5座排涝泵站。整个隧道系统总长86.42公里,收集范围包括中心城区中密集老城区、内涝和溢流污染严重的老城区,不含白云区(竹料、龙归和石井系统)、芳村区(西朗系统)、石井河流域、海珠区。

原规划的7条分支隧道包括:1.9公里的荔枝湾涌分支隧道、3.6公里的西濠涌分支隧道、2公里的东濠涌分支隧道、8.3公里的沙河涌分支隧道、4.1公里的猎德涌分支隧道、6.1公里的车陂涌分支隧道;还有一条石井河分支隧道因为条件较好将修建29.4公里浅层渠箱。这与《水城建设规划》最新公布的情况有所出入。由此可见,过去一年来广州市水务部门对深层隧道系统规划进行了调整。

相比原规划,如今保留了东濠涌、猎德涌、西濠涌、荔湾涌分支隧道,而沙河涌和车陂涌深层隧道被替换成了驷马涌和沙基涌。

专家意见

深隧系统仍需加强论证

对于广州规划新建深层隧道,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教授陈晓宏表示,新的深层隧道规划建设应该先看看试验段建成后的效果,不必急于定论。

陈晓宏教授指出,目前围绕广州该不该建设深层隧道、建多长、在哪建仍有不少争议。大部分人认同深层隧道对于收集初期雨水、减少河涌溢流污染的作用,但对于深层隧道缓解水浸的作用则存在疑惑。他认为,造成水浸主要是因为广州城市硬底化水平太高,雨水汇集需要过程,无法第一时间沿河道或管道排走。及时修建了深层隧道,也无法减少雨水汇集的时间,因此水浸街难以避免。解决这个问题,应当减少城市硬底化、多建设绿地、湿地,通过低影响开发去解决城市水浸。

陈晓宏认为,广州市应当着重论证河涌水网对于城市排涝的作用。“广州河涌这么密集,是否可以提高河道收纳雨水能力来解决问题?在这方面苏州做得很好,他们通过直排截污、加速活水流动、清理河面垃圾去解决了河涌污染的问题,同时提高了河涌收纳雨水的能力。”总而言之,他认为广州还应当加强深层隧道论证,才能做到科学规划。

局长表态

水务局长:真正落实“河长制

广州市水务局局长丁强在昨天的动员会上表示,新一轮治水,广州市要真正落实“河长制”。各区行政首长要对辖区内河涌治理、设施的建设与维护负总责,绝不能把“河长制”停留在口头上,遗忘在文件里,要动真格,出实招,解难题,出实效。市水投集团也要千方百计筹措好建设资金,把生态水城建设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各区、各部门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实施定期督办,每月通报工程进度,每年年底考核,对于推进不力的,全市通报,并追究责任。

环保局长:2015年底消除劣V类水体任务艰巨

广州市环保局局长杨柳表示,截至2013年底,广州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7.59万吨,氨氮排放量为2.27万吨,分别比2010年下降20.52%和17.15%,完成“十二五”减排目标任务的95.58%和75.81%。经过努力,广州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珠江广州河段年平均水质保持IV类,“亲水节”期间水质达III类。他同时指出,广州市水污染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实现省政府下达的2015年底消除劣V类水体(即已划定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水体)的目标十分艰巨。

农业局长:推广生态用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是广州市水体的一大污染源。广州市农业局局长汤锦华说,农业生产涉及千家万户,农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外耕户环保意识淡薄,不规范使用农药化肥,不利于控制农业投入品的合理、安全使用,这些因素都会产生面源污染。同时,因地理气候等因素,广州市水稻等大田作物一年种植2—3造,蔬菜种植5—6造,耕地复种指数高,农药化肥施用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面源污染隐患不容忽视。新一轮治水,农业部门将大力推广节地、节肥、节药等措施,推广测土配方及生态化、环保化的施肥技术,促进化学农药减量使用,从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