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三灶就有了草席、手袖编织

16.06.2014  12:29
三灶民歌、编织入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南都记者昨日从金湾文体旅游局获悉,当地非遗项目再添两员新丁,继国家级非遗三灶鹤舞后,三灶民歌和三灶编织近日入选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都讯  记者杨亮 南都记者昨日从金湾文体旅游局获悉,当地非遗项目再添两员新丁,继国家级非遗三灶鹤舞后,三灶民歌和三灶编织近日入选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湾文体旅游局介绍,三灶民歌是指在金湾区流传的用粤语演唱的民歌,最早发源自宋代,是当地人在劳动之余,表达情感的娱乐方式,经过近千年演变,出现了鹤歌、山歌、白采莲和哭嫁歌四种歌五个曲调。据老人介绍,清末民国初年,三灶人人爱唱歌,村村有歌手,每逢春节和中秋,唱歌和对歌非常盛行。当地人自古尤其崇拜歌仙刘三妹,至今仍将三灶岛南端一座山峰命名“刘三妹岭”。

        同时入选非遗的三灶编织,最早出现在500多年前的明代嘉庆年间,成熟于清代光绪,是三灶民间传统的草编织和竹编织技艺,编织的产品包括草席、手袖、箩、筛、篷、罩等38种,编织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度成为三灶重要的经济产业,自1980年代后迅速衰落。金湾区文体旅游局表示,如今三灶镇懂得一两项编织技艺的人都在55岁以上,能编织出骨头篷、五方花簸箕等当地传统编织品的能工巧匠只余不足30人。

        此外,珠海今年还有《淇澳银虾酱》、《斗门赵氏皇族祭礼》、《大万山岛天后诞庆典》、《浸泥鯭》4个非遗项目列入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名录。珠海每年将拨出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截至目前,全市共7批3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3项已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项进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