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企业将获得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怎么样的技术支持?

05.11.2019  19:21

在不久前举行的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大中小企业融通专业赛(华为专场)暨2019年创新松湖创业大赛启动仪式上,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宣布,将加码扶持新材料行业赛,参赛项目最高可额外获得2000万元的项目经费资助以及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提供的全方位技术、产业资源。

对于科研工作而言,资金支持是一个方面,而来自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技术、产业资源的支持将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产生更为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广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四家省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将如何支持企业研发创新,又出于怎样的原因形成以企业为牵引的研发模式?日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接受专访,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

跳过多个环节,为企业开通创新样板工厂“直通车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本届大赛新材料行业赛的两家主要牵头承办单位之一。除了大赛组委会设置的最高300万元创业资金,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还在新材料行业赛加码扶持,参赛项目最高可额外获得2000万元的项目经费资助以及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提供的全方位技术、产业资源。

消息一出,立刻引来多方关注。在此之前,多个参加此前几届的参赛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对能获得材料实验室的支持时表示肯定,并流露出向往之意。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自启动建设以来,加快构建“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朝着关键材料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开展了诸多创新探索。本次针对参赛者的技术支持将如何开展?

在本次赛事开赛前,材料实验室研究决定,为赛事参赛者开放最优厚的入驻条件,只要符合创新样板工厂“直通车”项目条件,即可跳过项目初筛、实地考察、专家函评等阶段,直接进入会议评审阶段。通过会议评审的项目可入驻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获得最高达2000万元的项目经费资助,以及由实验室提供的全方位技术、产业资源。

探路“攻关型研究

什么是创新样板工厂?

这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探索开发的一种以企业为牵引的创新模式。在陈东敏看来,很多企业有足够的市场、渠道,也具备一定的科技研发能力,甚至有相应机器设备,但在原理方面的研究团队比较薄弱,许多基础性难题短时间内难以攻克。

因此,材料实验室正在尝试和企业共建工程中心,由企业提出一个重大需求课题,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利用自身平台,可以广泛对接中科院、高校和海外的技术,一起把问题攻克。陈东敏将这种模式叫做“攻关型研究”。

比如,针对即将启动的创新样板工厂第三轮项目引进,陈东敏表示,今后的引进门槛也将进一步提高。备选项目要先经过市场评估、资本评估、专利布局评估等多项把关,全部通过才能被实验室引进。

在他看来,只有这样不断升级,不断提高要求,才能保证最后有高成功率,对中国产业升级转型,对粤港澳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国家战略规划,产业发展才会有真正的贡献,这是很重要的。“我们不仅是为了做几家公司赚点钱,这不是我们的定位。

而此次松山湖创新松湖创业大赛上,获得入选资格的材料领域的创新型企业将获得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技术支持,形成以企业为牵引的“攻关型研究”。

延伸阅读: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突破“卡脖子”问题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资料图 记者 郑家雄 摄

2018年初,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揭牌成立。实验室以中科院物理所牵头,由东莞市政府、中科院物理所和高能所共建,总体规划1200亩,总经费预算约120亿元,首期计划投资经费50亿元。陈东敏从北京来到东莞,出任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一职。

陈东敏大半生的时间都在与科研打交道,美国国家实验室、哈佛大学、加州硅谷、中科院、北京大学,都曾留下他工作的痕迹。几十年间,他曾投身学海埋头做科研;也曾在硅谷创办过企业,探索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内在逻辑。

敢拼、敢搏、敢赌、敢试”。在被问到为何选择来东莞时,陈东敏用了四个词来形容此地的氛围。他希望以材料实验室为平台,探索出一套科技转移转化的有效模式。

在陈东敏看来,如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我国科研领域面临的最大瓶颈。“我们有众多的专利、科学文献,但我们制造业技术很多却依赖于进口技术、先进材料、仪器以及工业软件。

因此,松山湖实验室把发力点聚焦在“卡脖子”技术,尤其是材料领域技术的成果转移转化。

实验室设立的“创新样板工厂”平台,就专门致力于将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走向产业化。一年多时间内,已经引入两批共18个高水平研究团队,涵盖的项目包括新材料超快激光极端精细加工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仿生控冰冷冻保存材料等一批前沿“硬科技”的产业化项目。

全媒体记者 张华桥 张欣仪/文

全媒体编辑 钟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