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中江区域紧密合作第九次党政联席会议今日江门召开
珠中江在海洋经济方面各有何优势?未来三市该如何与港澳联动,携手实现“蓝色崛起”?今日,珠中江区域紧密合作第九次党政联席会议暨“蓝色崛起”海洋经济论坛将在江门市举行。珠中江三市党政领导汇聚一堂,共商三市深度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国家、省级和港澳专家也将应邀出谋献策。
在广东海洋经济地图的规划中,珠西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广东拥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珠西沿海拥有大量岛屿,集中了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产业因而被认为是珠西发展新引擎。
2013年7月,三市签署了《珠中江海洋经济区合作框架协议》,达成共识,将利用港珠澳大桥通车的机遇,将珠中江海洋区建设为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海洋经济区域合作示范区。
是机遇更是挑战,可以预见,随着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的规划建设,珠西将迎来一个整合西岸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良好契机,将大大拓展三市之间以及与港澳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空间,但如何创新合作模式,将三市的交通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升珠中江海洋经济圈的整体竞争力,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次联席会议和专家论坛将关注大桥建设最新进展,探讨三地合作方式,力促三地与港澳联动发展。
【江门】大广海湾启动区加快建设
海洋引领推动跨越式发展
港珠澳大桥是连接港澳和珠西的“大动脉”,大桥一通,位于沿海高速两边的新会、台山就会从“风头水尾”变成“龙头凤尾”,变成江门接受港澳产业辐射的“桥头堡”。在去年开始规划建设的大广海湾经济区,将新会、台山、恩平的沿海区域进行整合,充分发挥沿海资源的优势,打造助推江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增长极。
大广海湾经济区的总体规划于去年年底获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规划总面积约3240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约520平方公里。总体规划提出将发挥大广海湾的区位优势和五邑地区的侨乡优势,深化CEPA先行先试政策,建立与港澳地区互利共赢的机制,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重点推进与港澳建立“共同开发、共同获益”的合作机制、形成与国际惯例相匹配的营商环境等内容,把大广海湾经济区建设成为珠江西岸粤港澳合作重大平台。同时,大广海湾还将主动加强与广佛珠中地区、粤西及大西南地区以及东盟和欧美国家的合作。
大广海湾三大启动区分别位于银湖湾围垦区、广海湾填海区和川岛。目前,银湖湾围垦区已有47平方公里的国有权属土地,B区149公顷围填海工程已开始实施,A区44.8公顷海堤填海工程计划年内动工,银湖湾游艇休闲度假区、东方阳光清洁生态帆船港等投资项目正加快推进;广海湾填海区通过实施香港惰性拆建物料处置工程,堆填陆域面积约8400亩,完成整个处置工程后,将形成面积超过3万亩且权属政府的连片土地,总投资600亿元的华电LNG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已落户广海湾工业园;2013年川岛接待境内外游客突破100万人次,全市实现滨海旅游收入223.28亿元。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江门市基本形成了以沿海装备制造业、临海电力产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等为主导的海洋产业体系,2013年,江门实现海洋经济总产值795.5亿元,增加值295.0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4%.一批临海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及重大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区已累计完成投资32亿元,修造基地已生产3列CRH6型动车组,未来将拉动产值超千亿元,成为我国动车产品最大的生产、出口基地;台山清洁能源(核电)装备产业园获省批准纳入江门产业转移工业园,已签约项目14个,投资总额近65亿元;广东中小型船舶及配套产业基地已引进南洋船舶、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船舶企业16家;中国船舶拆解基地有4家企业取得全国船舶拆解定点资格,是全省仅有的4家,去年又引进了投资10亿元的威立雅环保拆船项目;台山核电一期2×175万千瓦机组工程进展顺利,预计首台机组明年正式投产。
【珠海】创全国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市
打造沿海沿江装备制造产业
“珠海争取3年内形成海洋经济产业规模,5年内要建成海洋经济大市,8到10年成为海洋经济强市、全国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市。”去年8月珠海全市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嘉在会上“吹响号角”:珠海将用3年时间实现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1000亿元,基本建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并形成产业规模。
东西两翼齐飞、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实现陆海资源互补、布局互联、产业互动。2011年—2013年,珠海市主要海洋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达21.6%.2013年全市主要海洋产业产值达704.6亿元。
西翼,以推进国家南海战略为契机、以高栏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战场,联手珠江西岸地区共同打造沿海沿江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借鉴新加坡裕廊、韩国釜山等地先进理念和经验,编制《珠海市先进装备业产业发展规划》,在高栏港临港地区规划40平方公里,高端谋划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重点加快总投资额超过260亿元的中海油海工基地二期、珠海巨涛海洋工程二期、珠江钢管二期、三一海洋重工产业园等的建设;加快以中国北车为重点的富山工业园区的建设。
东翼,在万山岛群设立广东海洋经济特色产业基地,加快规划建设珠海市海洋科技示范园,使珠海成为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区。“万山区创建我国首个海陆一体化的国家级海洋综合开发示范区,有利于破解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分离’的掣肘,探索海陆统筹发展新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树立‘群岛’经济发展模式的精品样板。”李嘉说。
横琴,通过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和海洋经济融合发展,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岛,逐步成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这里以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为龙头,聚集发展海洋旅游、海洋会展等高端服务业,与港澳合作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
【中山】积极融入沿海经济带
海工装备助推港口经济
中山市另辟蹊径,在东部沿海规划建设翠亨新区,更广阔地接受港珠澳大桥辐射。《中山翠亨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2-2030年)》指出,要构筑珠江口湾区西岸高、精、尖产业带,并加强与港澳服务业的合作,包括推动与港澳专业服务的深度合作、文化资源共享、医疗卫生领域交流等。被纳入《粤澳合作框架协议2014年重点工作》的粤澳合作示范区、点对点游艇行项目,正在积极创建的对台金融合作与创新试点、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都将为中山融入沿海经济带提供更充足的动力。
以翠亨新区的建设为契机,中山迎来“江河时代”到“海洋时代”的新跨越。而位于火炬开发区的中山港则顺应这一历史性机遇,启动整体东移的进程,为临海装备制造业打通更顺畅的航道。
在中山,火炬开发区十余年磨砺出国家火炬计划装备制造基地——临海工业园。围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诸多重量级项目相继落户,包括海洋工程专用作业船制造企业、大型钢结构生产企业、海上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游艇制造企业等在这里落地生根,一个涵盖上下游链条的产业集群正在形成。由于鲜明的“海洋”特色,位于临海工业园的“中山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园”去年4月被确定为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尤其在翠亨新区挂牌后,临海工业园被定位为翠亨新区的先进智造区,标志着该工业园进入“二次创业”新阶段。目前,已有61个项目落户,总投资达200多亿元,其中21个项目已投产。
港口为产业打通航道,产业则势必反哺港口。可以预见,包括海洋工程装备在内的临港装备制造业,将与中山港的再度崛起形成良性互动。中山港若迁移成功,临海装备制造企业会获得顺畅的运输路径,从而释放更强劲的产能和经济效益,与港口物流、客运休闲等产业一道成为火炬开发区乃至中山港口经济的强大支撑。